对调度系统信息化建设几个问题的探讨

来源 :2010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tianer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调度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可以将对调度综合数据平台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升到调度系统信息化的研究与建设上来。分析了调度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因素及其与智能调度的关系,对建设模式加以了探讨并给出了建议,对调度信息化与调度自动化的关系进行了定位。逐层分析和推导了以下内容:对调度系统业务进行了概括与划分,得到了六大调度业务体系,再将六大调度业务的关键活动与应用功能进行映射分析,得到了需要建设的应用功能,再对其经过归纳整合,得到了需要建设的应用系统架构。对数据架构的推导分三个层次,在调度业务划分的基础上得到了数据业务架构,结合应用系统的布局得到了数据逻辑架构,再最终进一步形成了数据库的物理部署架构。给出了一个横向互联的数据流的示例分析,也讨论了一些其他相关问题。
其他文献
通过基于APN的无线通信通道建设,保证了贵阳供电局需求侧系统数据的准确性、系统的安全性、传输的及时性。解决了原有的无线传输方式带来的通信速率低、安全隐患大、在线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是解决企业内“信息孤岛”的有效方法。本文结合电力生产的实际特点,将EAI思想应用于电力企业生产中,提出了一个电力企业生产调度应用集成的架构模型,分析了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国内外轻钢门架结构生命周期的设计阶段与制造业阶段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成为其生产效率提升的障碍。研究并实现了轻钢门架结构BIM中制造业信息的集成技术,架构了轻钢门架结构BIM集成制造业信息的总体框架;基于相关编码规则,研究了轻钢门架结构构件、零件以及主材物料编码自动化生成的数据结构与核心算法;在此基础上,应用COM技术实现了轻钢门架结构BIM与ERP企业管理软件的数据接口。实际工程应用表明,集成
钢结构自身阻尼比较小,结构变形较大,一般可以通过设置阻尼器来控制结构地震响应。本文根据粘弹性阻尼器的原理,结合粘弹性阻尼器Maxwell力学模型,使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一榀高烈度地区设置了粘弹性阻尼器的高层钢框架结构进行了弹性和弹塑性动力分析。研究数据表明,粘弹性阻尼器可以有效的控制高层钢结构框架在高烈度地区的地震响应。
提出一种“离线仿真,在线定位”的故障定位方法,根据线路在不同位置发生不同短路故障时会引起母线处发生不同的电压暂降的特点,对一特定的配电网络建立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得到配电网中各个支路的故障区段定位函数和故障测距函数,录入仿真数据库。当配电网中发生实际短路故障时,根据母线处采集的电压波形或者数据,得到故障后第二周波的电压暂降幅值和相位跳变,将其代入仿真数据库中,利用模式识别确定故障区段,利用解析式法
介绍了一起德国进口500kV 变电站用复合绝缘子的事故简况、外观检查、憎水性测试及同批次抽检结果。认为均压环设置不合理及端部护套材料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是最终导致复合绝缘子发生断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事故反措。
阐述了昆明供电局电力电缆运行维护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电缆隧道集中监控系统的构成和实施技术,通过该系统的实施;使得电缆的管理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实现电缆的“自动化监控、智能化管理”。
融合通信技术是实现智能电网配、用电侧信息交互的 基础,是实现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前提和保障。基于融合通信的智能用电双向交互服务系统最大优势在于融合了光纤、电力线、无线等多种通信技术,将过去用电环节中单向的“电力输送-电力消费”、“电力管理-电力被管理”的被动用电模式,转变为双向的互动用电模式。在这种新的用电模式下,电网企业和用户可以准确的、及时的提供和获取信息,从而对彼此的行为施加正面影响
针对中国将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目标,详细了解当前电网中输电线路现实,分析了阻碍智能电网建设中输电线路存在问题及隐患,提出了实现“无磁化”和“低碳”绿色的输电线路的部分关键技术和加强输电线路的一些基础理论与研究建议,供制订、研究、设计和建设智能电网时参考。
本文研究了如何利用模型拼接的成果来建设省地一体化PAS 系统及进行三级调度DTS联网的问题。提出了网、省、地三级调度模型拼接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就省地一体化PAS的实现分别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案:集中式的和分散式的分析计算方案。  论述了两种方案实现架构,比较了两者优缺点,再提出了一种更具可行性的综合式分析计算方案。从拼接好的省地调模型出发,提出了向上支持与总调DTS 系统互联,向下与各地调进行D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