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辨证论治方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观察

来源 :第八次中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7014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辨证论治方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方法:100例慢性心衰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辨证论治方案,每日一剂,疗程为3个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衰病辨证论治方案对慢性心衰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单孔腹腔镜的现状、优点和难点,通过对我院单孔腹腔镜应用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未来。
目的:观察RNA干扰VEGF-C基因后膀胱癌细胞株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改变,体外验证VEGF-C基因做为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应用膀胱癌细胞系T24细胞建立膀胱癌的裸鼠移植瘤模型,并观察重组质粒CRM-30-shVEGF-C对裸鼠移植瘤组织内VEGF-C表达的影响及对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筛选与VEGF-C相互作用的基因及可能的信号通路,探讨VEGF-C基因在膀胱癌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斑蝥素和去甲斑蝥素对膀胱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选择膀胱肿瘤治疗的最佳药物、明确二者的最佳用药浓度及抗肿瘤增殖作用的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药物与人膀胱肿瘤细胞系T24、EJ、鳞状细胞癌细胞,小鼠MB49细胞共同培养,不同时间行MTT实验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形态学观察(光镜、吖啶橙染色、电镜、LSCM)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测定凋亡抑制率;DNA Ladder电泳观察细胞凋亡条带:分
目的:1.探讨盆腔疼痛、尿频/尿急症状评分(PUF)、钾离子敏感试验(PST)、尿钾水平、膀胱镜检查在间质性膀胱炎(IC)诊断中的价值;评价膀胱梯度加压水囊扩张和膀胱灌注联合治疗IC的效果。2.评价IC患者尿液中抗增殖因子(APF)活性在lC诊断中的价值,并分离纯化IC患者尿液中的APF。3.评价膀胱粘膜肥大细胞在IC诊断及发病机制中的价值:探讨IC患者血浆及膀胱粘膜中Th1/Th2细胞表达模式及
目的:近50%男性在其一生中某个时刻都将遭遇前列腺炎症状困扰,该病约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8%~25%,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与社会负担,为全球公认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炎已完成的临床对照试验表明,其在缓解患者症状、消除炎症及治疗由其所引起的一些并发症方面具有特色与优势,但结果并不一致,甚至某些中医药疗法可造成人体伤害,其有效性与相关问题缺乏科学评价。
@@目的:评估前列消炎止痛片治疗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225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12例,服用前列消炎止痛片,每次3粒,每日3次,连续28天;对照组113例,安慰剂治疗28天。根据疾病疗效,西医症状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评估疗效。
目的:总结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6月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326例。患者年龄52~89岁,平均68.5岁,前列腺重量32~271g,平均重量62g。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326例平均手术时间97±39.8min,无一例需输血,无尿道电切综合征的发生,最大尿流率(Qmax)由术前0~12ml/s到术后的(20.5±4
目的:比较化瘀通淋法和坦索罗辛对泌尿系结石外体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后的辅助排石的效果。方法:泌尿系结石患者288例,均根据病史,并经 BUS、KUB或IVP确诊。病人采用MZ-ESWL-VI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ESW[.治疗后结石碎片<0.6cm者随机分为化瘀通淋组、坦索罗辛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18~76岁,平均(38.6±8.7)岁;肾结石85例,结石大小0.4cm×0.4cm~2.0cm×2.
@@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PE)是成年男性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2004年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认为:早泄即指射精发生在个人期望之前,不管是插入前还是插入后,并导数对方或双方的苦恼。本病发病率高,占成人男性的35%~50%,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原发性高血压(EH)在我国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对EH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NEI)、血管内皮细胞(VEC)、血管活性因子、候选基因、盐敏感性及中医药相关防治机理等方面,尤其重视EH的发病与血管活性因子、候选基因及中医药相关防治机理的研究,但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认识,确切的发病机制则需要将不断深入的多元性机理进行整合与系统化而得以阐明。对删发病机制的研究,包括中医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