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既往研究证实哮喘的发生发展与脑的功能息息相关.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GCBT)在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哮喘管理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GCBT干预哮喘的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灌注磁共振成像的方法检测哮喘患者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
【机 构】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东南大学医学院心身疾病研究所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呼吸科
【出 处】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既往研究证实哮喘的发生发展与脑的功能息息相关.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GCBT)在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哮喘管理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GCBT干预哮喘的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灌注磁共振成像的方法检测哮喘患者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变化,探索GCBT干预哮喘的潜在神经生物学机制.
方法:42例(平均年龄51. 88岁,男18例)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的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及57例(平均年龄45. 63岁,男23例)健康对照者接受了基线期临床评估及脑磁共振扫描,临床评估包括:一般情况、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 ACT)、健康状况调查问卷(Health surveyquestionnaire, SF-36)、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 SDS)、中文版简式健康焦虑量表(Chinese version short health anxiety inventory,CSHAI)、20项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TAS-20)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其中21例哮喘患者参与了为期8周的GCBT,脱落4例,剩余17例均完成第二次(<8周末)临床评估及磁共振扫描。所有受试者磁共振扫描序列包括4分18秒T1加权3D-MPRAGE序列以及7分14秒脉冲ASL(pASL)序列,通过对动脉血做磁标记作为内源性失踪来测量CBF.影像数据使用SPM12及ASLtbx软件包进行处理,使用rest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哮喘患者的右侧小脑后叶CBF显著下降,且下降的CBF值与TAS-20中因子2(情感描述或交流困难)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2)、与CSHAI总分(r=-0.401,P=0.011)及疾病可能因子(r=0.499,P=0.001)呈显著负相关。而下降的CBF值与病程、ACT,TAS-20总分及因子1和因子3.EPQ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哮喘患者GCBT治疗后ACT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同时,哮喘患者接受GCBT后双侧额叶、中央前回及中央后回CBF较治疗前增加,而枕叶CBF下降。将治疗后与治疗前CBF差值与临床评估差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左侧额上回CBF差值与ACT差值呈显著负相关(r=-0.509,P=0.037)、右侧额叶CBF差值与TAS-20总分(r=0.493,P=0.044)及因子1分(r=0.576,P=0.016)差值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本研究首次基于ASL的方法发现哮喘患者可能存在CBF的异常,主要表现在右侧小脑后叶,且该区域CBF的变化可能与哮喘患者情感描述及健康焦虑的神经生理学机制相关。另外,左侧额上回CBF的变化可能是GCBT改善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潜在生物学靶点,且右侧额叶CBF的变化也可能与GCBT干预后哮喘患者情感识别困难的变化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治疗药物监测是在20世纪中后期,药物部门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而开展的一项服务,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使用药物的患者的血清、尿液或者唾液等进行定时定量的采集,监测其中药物和药物代谢产物的浓度,目的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浓度与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的关系,协助医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帕罗西汀属于SSRI类药物,至今关于该药物TDM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探讨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早期血药浓度的影响
目的:分析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单臂、开放、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受试者为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满意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13周.本研究采用事后分析旨在探讨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以PANSS评分<70、PSP评分>70和IEQ>6分作为评价受试者症状、功能和照料者负担等预后的指标.利用单因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的冲动功能和反应抑制功能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首发未用药的门诊强迫症患者44例,社会招募健康志愿者46例,与OCD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两组采用Barratt冲动量表(BIS-11),用以评估被试的冲动功能;进行信号停止任务(Stop Signal Task,SST),用以评估被试的反应抑制功能;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目的:抑郁症的一线治疗药物具有起效慢的主要缺点,而且部分患者对各种抗抑郁药物都不反应.近年来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及其作用与难治性抑郁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其成瘾和其他毒副作用限制其广泛的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本研究鉴别具备快速抗抑郁作用的中医药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快速抗抑郁药物具备的持久抗抑郁性,我们使用了不同的抑郁症及抗抑郁动物模型,对中药越鞠丸的快速与持久抗抑郁作用进行了系统
目的:在抑郁症患者中采用cloninger的人格精神生物模型(TCI-R)、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查,探讨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抑郁症的诊断依据ICD-10为诊断标准,随机纳入100名确诊为抑郁症的住院患者(男性50例,女性50例),均为首发病例.100名健康人(男性50例,女性50例)作为对照,完成中国版本气质性格量表(TCI-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共患破坏性行为障碍(DBD)患儿皮层形态学的特点。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诊断标准,对ADHD进行临床评定(包括临床诊断、亚型划分和共患病评定)。以36例ADHD患儿,及性别、年龄均匹配的36名正常对照儿童为研究对象(年龄8-15岁),其中ADHD患儿中有17例共患DBD(ADHD+DBD组)、19例不共患DBD(ADHD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异常疾病,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标记.已经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呈现脑形态学异常.然而,前人的研究大多基于单中心小样本数据,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利用多中心大样本汉族人群,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皮层厚度的异常.方法:本研究所用的被试数据采集于中国八个中心,包括6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13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每个数据采集中心都通过了本地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每
目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儿童期的城市成长与神经精神疾病患病风险存在关联.目前中国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为探究儿童期成长环境对于大脑功能的潜在影响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拟探讨儿童期城乡成长环境对情节记忆编码和提取相关脑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目前居住在城市但具有不同儿童期城乡成长经历的健康志愿者207例,其中,18岁后由农村迁往城市者117例,始终出生并居住
目的: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精神障碍,在临床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从而造成治疗的延误.既往研究表明,单双相抑郁存在脑结构的异常改变,然而由于两种疾病病因及症状的复杂性,推测其大脑形态的改变受多参数影响,因此本研究采用结构核磁共振(sMRI)技术结合模式分类,研究单双相抑郁的脑灰质结构改变,寻找有助于识别双相抑郁的脑形态学生物标记.方法:本研究纳入双相抑郁患者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