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县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h0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快速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发展的短板日益突出,“空心化”、“社会关系瓦解”、“活力减退”等问题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阻碍。面对这一问题国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的策略/战略,与此对应社会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也逐渐把研究目光转向乡村地区,其中公共空间因其具有的丰富内涵与象征意义成为相关研究的焦点。乡村公共空间不仅承担了村民日常的休闲生活,也是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是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能激发村庄公共生活的发生,提高村民的交往质量,增强村民的归属感,提升乡村的公共性,有利于乡村社会稳定。城固县垣山村作为秦巴地区较早开展农村社区化改革的村庄,公共空间活力不足成为禁锢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与表现,因此本文基于上诉背景,以提升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为目标,构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进行评估,总结公共空间活力缺失的原因,最后从公众活动力提升、公共空间吸引力提升、集体组织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其公共空间活力营建的具体措施,从而提升垣山村的人居环境质量与村庄发展活力。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相关理论、相关文献研究,对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活力、乡村公共空间、等概念进行了概念辨析;(2)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相关研究及垣山村实地的调研走访对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进行探究,提出了三大活力构成要素;(3)基于三大构成要素、六大活力影响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4)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对垣山村公共空间进行系统调研与分析,判定其空间活力现状,对其空间活力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其活力缺失问题;(5)针对公共空间活力现状问题借鉴相关案例经验针对三大构成要素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具体的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策略。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开发地下空间已成为必然趋势。贵阳地铁三号线八标段所处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区间围岩软弱,沿线建构筑物繁多,施工难度系数大,对施工方法的要求高。采用FLAC3D软件对悬臂掘进机和爆破法施工分别进行了模拟计算,从隧道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塑性区及振速等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围岩松动圈的实地测量、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对松动圈的产生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追求高质量教育和生活资源目的驱动,西北地区乡村人民逐步向附近城镇集中转移。城镇吸纳周边乡村居民而人口增加,城镇增容已成为发展趋势。显然,随着县城扩容发展,原有的烧煤、燃气锅炉将不能满足增容背景下整体供暖需求,而在国家清洁供暖的基本方针政策下,在原有供暖系统的基础上,寻求一种低污染、高效供暖模式承担扩容负荷已成为紧迫任务。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将县城扩容部分供暖负荷由太
桥梁建筑具有数量多、跨度大的特点,给运维带来了巨大压力。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它以可视化的方式将建筑生命周期内的数据集成在同一个三维数字模型中,可实现建筑信息的协同化管理。论文研究基于Web-BIM的桥梁信息轻量可视化运维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主要完成如下工作:针对BIM三维模型体量大、计算资源消耗高的问题,开发RevitAPI插件解析IFC文件,提取关键数据并封装;研究改进了近似曲
在我们国家的经济迅速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更多地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的密度持续增加,人们精神的压力也随之不断的增加,因此人们希望一种放松、舒适、具有特色的游览体验环境与方式,同时对内部的各项服务与设施的要求也在持续的提高。同时国家大力促进城乡的协同发展,对城市周边的乡村建设投入大量的支持,加之人们更希望寻求自然的景观,走进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目前的山地郊野公园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模式化建
在城镇化进程的冲击下,乡村建筑闲置已成为普遍问题。面对当前乡村粗放的建设现状以及乡村发展的切实需要,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旨在激活乡村闲置建筑为首的资源闲置问题。王上村作为杨陵区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在建设中同样面临着村庄中数目众多的建筑资源闲置问题,闲置的公共建筑资源虽然不似传统村落中有着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性建筑,但依然有其自身特定的意义。当前,如何立足于村庄发展对村庄的闲置公共建筑资源制定适宜的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它们记录了城市的历史信息,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抓手。目前,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韩城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历史格局完整,历史风貌完好,古城内仍遗存大量的历史建筑。在前期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韩城已将部分优秀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建筑还未被甄选登录,从而导致其保护状况不容
生土材料广泛分布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着天然应用优势,建造时就地取材可以省去运输成本;且实践证明生土民居热工和隔声性能良好;节能环保,具有独特的地域表现力,我国传统民居中利用生土进行建造的例子数不胜数,无不展示了古人的营建智慧。其中窑洞建筑广泛应用于西北地区农村,尤其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应用最广,当地居民利用丰富的黄土资源建造的传统窑洞民居冬暖夏凉、古朴美观,很好的解决了人民的居住需求。为继承和发扬
太阳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供暖是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但太阳能存在能流密度低、波动不连续等问题,且太阳能集热、蓄热系统造价远高于传统供暖系统,导致连续太阳能供暖系统存在造价高、代价大等难题,推广严重受限。因此,结合人员实际活动规律、不同类型建筑间断性使用时段,建立太阳能间歇供暖节能运行模式是解决太阳能供暖系统容量大、代价高的难题的重要手段。而间歇供暖热需求存在间断性周期波动,
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改造一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建筑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意大利同我国一样作为遗产大国,在这一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本文旨在对意大利成熟的建筑遗产保护及改造项目之一—米兰大学主校区这一实践案例展开研究,通过对其进行的实地调研,资料汇总和对比分析等,总结出其具代表性的理论,策略和方法,从而为我国相关工作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米兰大学主
吐鲁番地区曾是东西方文化和宗教的交汇处,是我国丝绸之路重要的枢纽之地,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古迹。现如今在乡村振新的大环境中,传统村落的更新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居住需求,更是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当地居民不仅能安居,更可以乐业。本论文基于王小东先生提出的群衍性理论,以吐鲁番地区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理论分析、案例比较等方法总结分析,对该地区村落的保护更新提出适当的原则和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