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姜良铎教授“三焦经络瘀滞”理论的证治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路,也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经络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辨证的重要补充,其宝贵的临床经验,亟待继承、发扬和完善。  经络理论的历史沿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共同升华的过程。《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经络理论的医学著作;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用医学实践对经络辨证进行了完善和补充,用经络传变理论,将不同的脏腑病变有机地、完整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内在的规律性;清代的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提出了脏腑经络纵向传变的新规律;民国时期,受现代西医学的影响,开始注重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对经络的形质及功能进行阐发,但却始终不能用单一的形质完全解释;现代医学研究提出神经-体液-能量-间隙四大经络理论假说,必将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在现阶段的临床实践中,挖掘、提炼出经络理论中那些人体特定部位间特异的联系规律对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借助现代西医解剖生理知识,进一步探索这些客观规律得以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机制,从而更好地认识其中所包含的那些能被现代医学解释和印证的客观规律,更为深入地认知传统经络理论中所蕴含的人体生命奥秘,是今后经络研究发展的正确方向。  保持经络畅通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络中,三焦经络发挥核心作用。汉代华佗《中藏经》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因此,三焦经络在信息的传递、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姜良铎教授躬身践行医海50余载,精通中药的药性及不良反应,创立“角药治疗理论”;创立“管道和排毒理论”,从毒从通论治;创立“从状态论治理论”,以调求平;创立“三焦经络瘀滞”理论,用气血、脏腑、经络将全身上下、表里、内外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基本原则,深入挖掘患者多种症状、诊断、舌象间存在的潜在关联,并结合所涉及的相关脏腑,进行综合调控。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是:经络辨证主要解决“通滞”的问题,脏腑辨证主要解决“虚实”的问题。在遣方用药中,将疏通与清补结合,常能有效改善症状、体征以及化验和辅助检查存在的异常。  本研究从姜良铎教授的临床确诊“三焦经络瘀滞”患者出发,深入挖掘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辨证论治规律。  研究目的  (1)着眼于姜良铎教授在门诊患者辨证论治中经常采用的三焦经络瘀滞理论,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其内在规律;  (2)以临床辨证为“三焦经络瘀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该症候群的一般特征;  (3)总结三焦经络瘀滞病例的病程特点、舌象特点、中医证侯;  (4)总结三焦经络瘀滞病例的诊断标准,与常见西医疾病的相关性;  (5)深入挖掘数据库中方剂、药物、药对的潜在规律;  (6)推动该辨证方法更广泛的普及应用,从而达到治已病和治未病目的。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姜良铎教授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临床医案中明确诊断三焦经络瘀滞的病例279例。  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新药设计课题组研发并使用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系统,“病例采集”界面进行数据录入,进入“统计报表”界面,分别以“方剂统计”和“病案统计”方法,提取相应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计量和计数资料采用SPSS12.0软件分析。  研究结果  1、疾病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姜良铎教授门诊就诊患者共949例,其中明确诊断三焦经络瘀滞患者279例,占29.4%。男性114例(40.9%),女性165例(59.1%)。患病年龄多集中在30-69岁,为中青年人群,40-49岁达患病高峰。  2、疾病的病程特点、舌象特点  从病程长短看,90.0%的患者均为病程半年以上的慢性病程,病程一至五年的患者占48.0%,提示三焦经络瘀滞是一个慢性的临床过程,需逐渐形成,在五年的时间内患病人数达高峰。  从舌色分布情况看,舌红患者199例,占71.3%,表明表现为热证的患者更为常见。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以及舌下络脉迂曲的患者153例,占54.8%,与绝大部分患者病情迁延不愈,久病入络、久病多瘀有关。  279例患者中,苔黄患者最多见,共176例,占63.1%,苔厚和苔腻的患者117例(41.9%),提示体内存在湿热的患者较多。值得注意的是,163例(58.4%)患者舌苔薄白(包括苔白、苔薄白、苔薄三种舌象),表现为正常舌象表现,提示舌象正常并不表明机体处于无证可辨的状态。  3、三焦经络瘀滞的患者中常见的西医疾病和其他中医证侯  279例三焦经络瘀滞病例涉及西医诊断共计182种,常见的西医诊断依次为:睡眠障碍126例(45.2%),胃炎96例(34.4%),便秘76例(27.2%),胆系疾病49例(17.6%),高血压病42例(15.1%)等。  涉及中医诊断共计108种。除三焦经络瘀滞诊断外,其他常合并的中医证侯为:气血不和57例(20.4%)、肝阳上亢57例(20.4%)、任督不通37例(13.26%)、脾肾两虚34例(12.2%)、肝胃不和31例(11.1%)等。  西医诊断为单一病种的70例(25.1%);西医诊断为两个病种的87例(31.2%);西医诊断为三个及以上病种的122例(43.7%)。  4、西医疾病特点的聚类分析  西医诊断聚类分析显示出与中医“三焦经络瘀滞”症候群的良好相关性。提示在三焦经络瘀滞的诊断过程中,应注意询问相关的西医疾病诊断和症状,尤其在无证可辨和舌脉正常的患者中,该群组归类具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  5、三焦经络瘀滞的症状分析  将所有三焦经络瘀滞的患者症状进行归类。“内热外凉”定义为:同时具有“内热”和“外凉”主诉者,“内热”表现为鼻息气热、口气重、口腔溃疡、喜冷饮、低热、烦热、怕热多汗、尿黄、尿灼热感,“外凉”表现为怕冷、畏寒、手足凉、四末不温。“上热下寒”定义为同时存在上焦部位热象及下焦部位寒象者,如上半身怕热多汗、腰膝以下部位发凉怕冷或麻木感、手热脚凉、反酸烧心、上腹部灼热伴受凉后肠鸣腹胀腹泻、多食易饥伴怕凉、小腹寒、大便溏等。“燥湿不和”定义为机体同时存在气化不均衡的状态,如口干不欲饮、口干眼干伴浮肿、口干眼干伴痰多悬饮、口干眼干伴腹泻等。“左右不通”定义为足少阳胆经偱行部位痛、胀、功能障碍,如胁痛、身体两侧部位的痛胀麻木、口苦、耳痒、耳鸣、耳聋、目赤、颈部淋巴结、甲状腺、腋下、乳腺、肝胆部位的不适症状等。  6、三焦经络瘀滞的药物分析  在处方的中药饮片中,药性寒凉的饮片占46%,所占比例最大;性温的药物占32%,性平的药物占20%;热性药占2%,所占比例最小。反映出在这一特征人群中,总体状态表现为热象的居多。从药物的四气五味性状分析,苦辛的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占60%。  治疗中共涉及药物种类204种,其中,最常用的10种中药饮片为柴胡、枳壳实、黄芩、赤白芍、全蝎、瓜蒌、桂枝、半夏、栀子,为四逆散剂半量的大小柴胡剂的变方与桂枝汤的合方。值得注意的是:279例患者中,只有15例处方中使用了甘草,仅占5.4%。  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的方法,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提取潜在组合32个,可配伍为治疗三焦经络瘀滞新方15个,可以清晰地看出,围绕三焦经络瘀滞的基本方为主线,同调肝、心、脾、肺、肾、气、血的基本方围绕其周围,达到调畅全身阴阳、气血、脏腑的作用。  讨论  1、三焦经络瘀滞症候群表现以热证状态居多  临床表现为热证者占多数,舌红苔黄、苔白苔厚苔腻者多见。其症状特征为寒热错杂,突出的临床特点是内热外凉、上热下寒、左右升降不均衡、燥湿不和。《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故治疗宜选用寒凉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的作用,以纠正人体存在的偏性。与寒凉药物配伍的多选用温平药性的中药,不宜用大热之剂,以免耗伤津液,影响经络的流动性。  2、中年患者是三焦经络瘀滞的常见患病人群  三焦经络瘀滞患病年龄多集中在30-69岁,为中青年人群,40-49岁达患病高峰。与经验性思维不同,尽管“久病入络”,尽管“久病多瘀”,但三焦经络瘀滞却并非在老年人中常见,三焦经络瘀滞患者中有半数表现为舌色暗、紫、瘀点瘀斑、舌下络脉迂曲等血瘀的舌象表现,提示我们应高度重视中年患者中出现的经络瘀阻表现,应高度重视经络辨证方法在中年患者中的应用,治疗上及时疏通三焦经络,防病于未然,才能真正做到治未病。  因此,是否可以将三焦经络瘀滞看作是病变入脏腑的一个必经阶段,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3、西医诊断的相关信息有助于诊断三焦经络瘀滞  对于三焦经络瘀滞患者,无论西医诊断还是中医诊断,合并多个诊断的情况均属常见。西医诊断聚类分析显示出与中医“三焦经络瘀滞”症候群的良好相关性。提示在三焦经络瘀滞的诊断过程中,应注意询问相关的西医疾病诊断和症状,尤其在无证可辨和舌脉正常的患者中,该群组归类具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  4、三焦经络瘀滞症候群的中药治疗以辛开苦坚为主  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可行气,可行血。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可调节表里营卫通畅,通行气血。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可清泄,可燥湿。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可以调节上下左右通畅,可以治疗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非常广泛:通泄如大黄,可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可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清泄如栀子,可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5、三焦经络瘀滞的药物治疗方案中很少选择甘草  在三焦经络瘀滞的基本方“柴胡桂枝剂”中,却很少使用桂枝汤中的一味重要成分:甘草。研究中279例患者,仅5.4%处方中使用了甘草。分析原因,主要为:三焦经络瘀滞的病机为经络运行不通畅,少阳枢机瘀滞,因此治疗以通为用,应通达上下表里内外左右。而甘草味甘性缓,调和诸药,甘缓不利于理气,不利于通下,不利于通络化血分瘀热;生甘草可以泻气分火热,但泻气分之火却有导致阳衰的风险;且“甘缓助湿、甘缓恋湿”。因此,疏利三焦气血水的运行时,加甘草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结论  三焦经络瘀滞是一种临床非常常见的症候群,约占中医门诊患者的30%左右,女性更为多见。患病年龄多集中在30-69岁,为中青年人群,40-49岁达患病高峰。应重视经络辨证方法在中年患者中的合理应用。三焦经络瘀滞病程迁延,常需要半年以上的临床过程逐渐形成。临床表现以热证多见,西医诊断的相关信息有助于诊断三焦经络瘀滞。用药方面多选用凉平之剂,以顾护津液。四逆散及大小柴胡剂的变方是最常使用的疏通三焦经络的基本方药,桂枝汤的变方中应注意甘草的合理应用,以免减弱疏通三焦经络的力量。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该实验应用肾脏5/6切除复制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病情发展后可作为肾性骨病的大鼠模型,并且为高转运型骨病动物模型.在高转运型和混合型肾性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甲状旁腺
目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一直居于全球首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和关键环节。三七及三七皂苷相关制剂临床广泛应用于
瘤果黑种草(Nigella glandulifera Freyn),属于毛茛科黑种草属植物,是黑种草属植物中常用的三种药用植物中的一种,其具有刺激消化、抗哮喘、通经通乳、缓解痉挛、利尿止痛、健脾
学位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理念,是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国防
什么?烟盒博物馆!没错,今天我就带你到我家的烟盒博物馆去瞧瞧.rn我们班的同学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烟盒,一有时间大伙就结伴到街上捡烟盒.如果把大家收集到的烟盒拿出来,可以
期刊
学位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颈性眩晕诊断的应用价值,并观察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脑血流动力学的关系以及颈椎运动负荷试验的实际意义。  方法:分别对正常对照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