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药物性肝损伤179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并应用于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及危害亦相应增加。但是,由于临床用药复杂,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基本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临床上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存在不少问题。 人们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依靠临床医生凭经验诊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诊断标准是1993年Danan等在总结国际共识会议意见基础上提出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标准。该标准从服药至发病时间、病程、危险因子、伴随用药、除外其他原因、既往报告、再用药反应等七个方面进行评分,按总分高低判断是否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及药物与肝损伤关联性大小。采用“再用药发生类似反应”作为“金标准”,此标准的有效性及可重复性得到验证。 我国尚无统一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文献中所用标准不一,在文献中最常采用的诊断标准与临床实际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国际标准对我国药物性肝损伤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 欧美已有关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大规模研究,如多中心甚至全国性研究。研究结果提示,药物性肝损伤正式报告的发生率约1例/10000例患者~1例/100000例患者,其以50岁以上女性为多见,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以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为多,常见的类型为肝细胞型,此病一般预后较好。国内尚无多中心研究,从病例分析看,大多以男性多见,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下,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以中草药、抗结核药等为多,此与国外不同;常见类型及预后与国外较一致,但具体数字又有一定差异。 可以看出,关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各家报道不一,且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结果缺乏可比性。本文采用国际标准,对近五年来(2000.1-2004.1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7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作了回顾性研究,对其住院诊断构成比、临床表现特点、分型、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类别、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1)统计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占住院良性肝病患者的住院诊断构成比,从侧面反映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情况;(2)采用国际标准,对我院住院患者进行诊断并分析我院住院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疾病分型情况、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类别、治疗及预后情况,查找有用的信息及线索,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患者中诊断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且符合1993年Danan等在总结国际共识会议意见基础上提出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标准(简称国际标准,下同)者。共179例。并统计同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良性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病例,以此为基数,计算按国际标准确诊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占所有良性肝病病例的比例。 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年度检索2000年-2004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良性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病例数,以此为基数计算确诊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占所有良性肝病病例的比例。 逐份查阅近五年本院住院患者中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历,根据国际标准进行诊断,对符合要求者就其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病分布、地区来源)、临床特点(包括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临床分型)、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及治疗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资料的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者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 二、结果 1.药物性肝损伤住院诊断构成比 近五年来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占所有良性肝病患者的3%~5%左右,平均3.44%。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其占所有良性肝病的比例上看都呈上升趋势,其构成比年份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7)。 2.一般资料: 本研究男性多于女性,男性101例,占56%;平均年龄42岁,其中50岁以上者62例,50岁以下者117例,以40-49岁最为常见。 本研究中发生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基础疾病前三位分别是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病,这与此类疾病应用的药物如抗生素(泌尿、呼吸系感染)、抗结核药、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激素(肾病综合征)、化疗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应用环磷酰胺)有关。 3.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分析 48%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在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中,31%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差,与原发病症状难以鉴别,易被忽视。22%患者表现为黄疸,具有过敏表现的患者仅占23%,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仅占8%。 4.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主要生化指标分析 不同患者肝功能检查指标可有不同程度升高。AST、ALT、GGT、ALP、TB平均升高至正常值上限的5.19倍、3.9倍、4.3倍、2.85倍、6.9倍,就升高的病例数来看,反映肝细胞损伤的AST和ALT、反映胆汁郁积的GGT、ALP与TB具有一致性。其中同时有ALT、总胆红素升高者共43例,有5例(12%)预后不良。 5.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其余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有175例病例行B超检查,119例无特殊发现,其余亦缺乏特异性。行CT、肝组织学检查者较少,且缺乏特异性。 6.导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药物分析 引起肝功能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本组最常见的为化疗药、抗结核药、中草药。 7.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分型 本研究中有肝细胞型137例(76.11%),胆汁淤积型24例(14.33%),混合型18例(10.56%)。符合重症肝损伤者6例。 8.治疗及预后 本研究多数病例(173例)给予停药或换用其他药物,并均加用一种或多种护肝药,其中8例(4.62%)于8天内肝功能主要指标完全恢复正常,91例(52.6%)于30天内完全恢复正常,148例(85.55%)于30天内恢复至正常上限两倍以内。25例(14.45%)30天内未降至正常值两倍以内,其中4例于3月内恢复正常,6例发展为重型肝损伤,15例患者出院时肝功仍高,且未复查。 6例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结核药肝功能指标在正常值上限三倍以内者未停药,仅加用护肝药,均于一月内恢复正常。 6例发展为重症肝损伤,其中2例死亡,2例行肝移植术,2例自动出院。 三、结论 1、在近5年来本院住院良性肝病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占3.44%,其住院诊断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2、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症状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应用易发生肝损伤的药物时应提高警惕,注意复查肝功能。 3、本组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 4、临床上可以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但以化疗药、抗结核药、中草药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5、在本组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一般预后较好,但亦可发生严重肝损害,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其他文献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可以引起气道对各种刺激的高反应性,并导致不同程度
目的 探究替诺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化患者HBV-DNA及肝功能child-Pugh影响.方法本研究的60例研究对象均为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肝硬
目的:通过提取中国河北地区女性苗勒氏管发育异常患者全基因组DNA,筛查EMX2基因3个外显子及相应侧翼序列的突变情况,探讨中国河北地区女性苗勒氏管发育异常与EMX2基因编码区
目的 研究在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中免疫组织化学(IHC)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过表达和/或基因扩增的结果的一致性和FISH检测HER2基因
利用桶排序思想设计了一个求解U/C的算法,其时间复杂度降为O(∣C∣∣U∣).由此,给出一种无需求解正域便能判断正域是否变化的方法.基于以上方法,提出一种快速属性约简算法.该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炎,累及其全层,呈广泛弥漫性分布,在病变区常伴有细胞浸润、滤泡形成及泡沫细胞聚集,可导致
目的 分析多学科协作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2019年间收治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60例,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
目的 探讨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对
目的 探讨患者-家属互动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德阳市人民医院于2018年9月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始患者-家属互动干预,以实施前后1
目的 分析思维导图建立针对性护理方案在登革热合并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东莞市厚街医院2019年9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登革热合并重症血小板减少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