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秀兰(1932年——至今)是20世纪蒲剧史上著名的旦角演员,建国后蒲剧“五大名演员”之一,祖籍山西省朔县,今运城市人。王秀兰自幼随母亲寄居西安,八岁登台演出,人称“八岁红”。九岁退学正式拜原筱亭为师,成为班社演员,后成为“虞风社”的当家花旦,“几与阎逢春等名家齐名”①,享誉晋陕豫地区。建国后参与传统剧目的改编和现代戏的排演工作,并主演了戏曲电影《窦娥冤》和《涧水东流》。多次参加蒲剧的全国巡演,将蒲剧演出带到各地,为蒲剧的传播和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王秀兰悉心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发展蒲剧教育事业,80年代组织创办了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对蒲剧旦角艺术的传承有重要贡献。王秀兰出道之时,正是大量蒲剧艺人因战乱而流亡西安之际,业师原筱亭是著名旦角演员,将自己的技艺对她倾囊而授,名旦王存才、孙广盛等都亲自为王秀兰授艺。王秀兰继承了众多名旦的表演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取舍创新,不断探索发展,先后共演出一百多部戏曲,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女性形象,代表剧目有《杀狗》、《藏舟》、《烤火》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为蒲剧赢得了无数赞誉,获得了很多全国性奖项。她对戏曲理论、旦角表演技巧和方法都有自己的见解,创造出多种新的指法和表演技巧,丰富和发展了蒲剧旦角表演理论,对后辈们学艺和地方剧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论文通过对王秀兰从艺经历的梳理,以唱腔艺术和表演风格为重点研究对象,论述和评价王秀兰的蒲剧表演艺术,突出其对蒲剧艺术做出的重要贡献。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评述王秀兰的从艺经历,分为初入剧坛、享誉晋陕、盛名全国、办学授艺四个部分,通过对其艺术生涯的记述,分析时代特点和社会状况,总结王秀兰表演艺术形成的现实依据;第二章对王秀兰代表剧目和代表角色予以介绍,选取王秀兰代表剧目中七部舞台戏曲和两部戏曲电影,以她所饰演的角色为载体,表现王秀兰表演风格成熟后的角色刻画特点;第三章在前两章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归纳总结王秀兰表演艺术的风格,从蒲白、做工、唱腔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归纳其表演艺术特色;第四章则从美学角度出发,对王秀兰的表演艺术进行评价和概括。论文总结归纳了对王秀兰及其表演艺术的研究内容,希望能够对这位蒲剧艺术家作出恰当公允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