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土地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用地的快速扩张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的重要特征。据统计,2003—2015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23267km~2增至51584.1km~2,年均增长2178.23km~2,年均增长率9.36%,城镇用地增长的弹性系数大大超过了合理值,城市发展的刚性用地需求与城市建设用地有限供给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的问题逐渐凸显,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约束逐步显现。随着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日益严格,城市外延式扩张方式已无以为继。如何以最小的土地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是我国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急需面对的重要课题。长江经济带作为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内河经济带,区域内包含大中小不同等别类型的城市。我国虽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政策,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利用水平差异大仍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缩小差距,协调发展已成为题中之义。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意义不仅在于打造内河黄金经济带,更是为了加强上中下游协作互补,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作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的主要载体,研究掌握经济带城市现有土地利用问题及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差异,对于区域内各城市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足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2003-2015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1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数据样本,从投入、期望产出、非期望产出三个角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及时空特征分析;同时基于GTWR模型估计探讨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及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并针对性提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时序变化上,2003—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阶梯式增长,效率水平由相对低效型向相对高效型转变,投入产出水平不断提升,冗余量逐步减少。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综合技术效率,资源要素配置水平不高是土地利用效率发展的短板所在。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呈收敛态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三大城市群之间组间差异小于组内差异,组内差异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带平均>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随着经济带的统筹协调发展,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绝对差异、相对差异都呈减小态势。(2)空间演变上,效率相对低效型城市占主导地位,呈现出由两侧向中间收缩的趋势,效率相对高效型城市则逐步由东部沿海向内陆扩张。效率重心表现出“西移—东移—西移”的往复特征,绝对移动距离较小,空间格局保持“东北—西南”向的稳定态势。效率水平相近的城市在空间上集聚趋势明显,在经济带两端分别形成两个热点地区;除沿海地区外,各区域中心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溢出效应还未完全体现。(3)影响因素方面,11个因素在东中西部作用方向及作用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经济水平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间变化及空间差异贡献最大,科技文化水平的影响力暂未发挥。各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环境水平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则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