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边缘情境”:论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存在问题”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sea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瑟夫·康拉德的优秀短篇小说《黑暗的心》自从于1899年出版以来,一直都享受着评论界的密切关注和褒贬不一的评价。众多评论家认为《黑暗的心》的成功之处在于康拉德在作品中对人的道德规则以及对自我认识的问题进行了娴熟而巧妙的处理。如果一个人被抛到一个陌生世界里,脱离原有社会体系的约束,那么他将得到无边无际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可能会助长他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欲望,随之被这种欲望慢慢腐蚀,最终变得疯狂,丧失自我。然而,绝对的自由,任意的抉择也会带来痛苦和折磨,从而使他对自己,对冷漠世界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发现。以此观点作构架,本文试图对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所展现的存在主义观点进行一次分析。 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黑暗的心》这一文本进行一次新的探讨和分析。它将围绕着存在主义的四个突出观点来展开,这些观点即是:“边缘情境”、异化、寻找自我和自由与责任。因此,文章共包括六大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小说《黑暗的心》进行了一个简单介绍并指出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进行文本分析。 第一章对“边缘情境”这一存在主义术语的出处和内涵进行了解释,并分析了它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章描述了遭遇“边缘情境”后的人类生存状态。焦虑,绝望,疏离或异化等是一种普遍的感觉。 第三章对人类的自我追寻问题展开了讨论。本文认为人类在遭遇“边缘情境”之后仍然能够进行对自我的追求就会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同时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 第四章涉及到另一组重要的存在主义概念一自由和责任。在存在主义者看来,自由使人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拥有去创造自身价值和本质的自由和权利。然而同时,享受自由还意味着必须承担起责任。 结论部分强调了康拉德是一位现代主义的先锋者,他在《黑暗的心》中所探讨的人类存在的观点与流行于20世纪的存在主义看法不谋而合,对后者无疑有着明显的启示作用。小说中所体现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在冷漠的世界里,人是孤单的、无动的、甚至是被异化了的。由此带来的焦虑折磨着他,同时也正是这种焦虑把他推上寻找自我的征程。对自我和对他人的忠诚是实现真我的必要条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类往往只会到遭遇了“边缘情境”之后才对他的存在状态进行重新审视和判定,才会下定决心去寻找真正的自我。此种行为源于什么?这是康拉德对人类所提出的疑问,同时也是本文的寓意所在。
其他文献
海明威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作家,出色的文体家,是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塑造的硬汉形象以及他在个人风格和写作技巧上大胆的尝试都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读者。他的一些作品
科技日报讯(刘曙甲刘志伟刘健)近日从长江大学传来消息,该校楚天学者马国辉研究员主持,长江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超级杂交稻抗逆稳产节
期刊
逯刚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加拿大作家,也是健在的最有名的女作家,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皇”。阿特伍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至今仍笔耕不辍。她的作品包括:十一部
拍摄地点:马来西亚,仙本那拍摄时间:9月3日INFO:佳能6D,F/4,1/320s,ISO 100沙巴的仙本那是世界著名的浮潜地,诗巴丹岛更是潜水者心中的天堂,一年四季都可以下潜。岛上的度假
1985年至1992年在美国ABC广播公司热播的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1993年引入中国后立即成为青少年最为喜爱的电视节目之一。不久后的1995年,由英达导演的中国首部情景喜剧《我
本研究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以詹弗尼·柯茨的“模糊—分类”理论为框架,基于大学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OLEC)和英语本族语学习者语料库(LOCNESS)对比分析了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