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世纪以来广西地区瘴气分布变迁与社会应对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44516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瘴气在正史、文人笔记及诗词中多有出现,其内容多为人们遭遇瘴气后的悲惨场景及时人对瘴气产生的惧怕心理的描写。瘴气发生地多出现在南方地区。由于古代南方地区处于气候炎热暑湿,山峦叠嶂,林木茂密,生物种类繁多的相对封闭的原始生态环境下,瘴气密布。历史时期瘴气对人们的危害很大,造成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打击。随着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为了生存需要,面对这样的环境,不得不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改造瘴气地带,使得瘴气对人们的威胁不断减弱,从而开辟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本文以广西地区瘴气的分布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瘴气在广西地区的分布变迁过程,我们可发现,在宋朝以前,瘴气遍布广西全境,成为妨碍地区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广西东部地区,在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过程中,逐渐对瘴气产生影响,瘴气与人类活动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阶段。宋朝以后,瘴气对人类活动的制约越来越弱,地区开发进程直接影响瘴气的分布变迁。直到人类彻底改变了瘴气产生的环境,瘴气也随之消失在历史舞台。在瘴气分布变迁与地区开发进程的互动关系中,一方面,历代中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及措施推动了地区的开发,进而改变了瘴气的分布变迁;另一方面,瘴气的分布变迁也时刻影响着中央政府对瘴区各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以广西为例,中央政府在广西地区的政区规划、任官制度、军事征防以及医疗机构设置等方面采取了积极地应对措施。除政府层面的活动,士大夫阶层也在广西地区开展移风易俗运动,并钻研瘴病研究,著书立说;民间也有许多防瘴措施,如薏苡防瘴、槟榔防瘴、“干栏”式建筑防瘴等等。通过对瘴气的研究,我们认识到瘴气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威胁人类生存的灾害仍数不胜数,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经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和平相处。而且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在土地开发与应对瘴气等问题上,积极应对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及过程,这些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当今政府借鉴与总结。
其他文献
【正】 近几年来,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试点工作进展迅猛,势如破竹。截止1980年底,全国农垦系统兴办农工商联合企业209个,参加联合企业的农场达936个,占农垦系统农场总数的44.7
在摇瓶和4L发酵罐上研究了营养和环境条件对重组菌E.coliM15(pQTPL)分批发酵生产酪氨酸酚裂解酶(TPL)的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20g/L葡萄糖和1.0g/L玉米浆使TPL酶活提高到63.1U/
众所周知,“超越”中的“超”字,在中国文化中即有“超出”、“胜过”的意思,古人所说的“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古初”即是一例。但我们今天理解的“超越”,主要还是依托于西方《圣经
通过对暗物质性质的分析,发现暗物质粒子与三维各向同性的球状星系构成球谐振子系统.求解球谐振子能量方程得到:三维各向同性球谐振子的经典轨道是椭圆,此椭圆的中心是三维各
想要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就需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修养.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之中,对于音乐教学的方式大多数还停留在"视唱
以(NH4)2SO4为底物氮源,采用平板变色圈法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2-酮基-D-葡萄糖酸生产菌株Serratia sp.FMME043,对其碳源、氮源、无机源和摇瓶类型等产酸条件进行优化,确定
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们受到很多来自网络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对高教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道德观念、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修养并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进一步应对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进一步
以重组菌E.coli Rosetta/pETDuet-rcr-fdh全细胞为催化剂,2-羟基苯乙酮和甲酸钠为双底物,研究了生物催化反应体系中温度、pH值、底物2-羟基苯乙酮的初始浓度、反应时间、细胞
针对具有随机短时延的资源受限网络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依赖平均驻留时间的调度策略与反馈控制联合设计方法.该调度策略由模型依赖平均驻留时间和动态试一次就丢弃(t
根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包含邻区共享台站)73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49次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用Atkinson方法对江苏地区的非弹性衰减Q值进行了计算,得到研究区介质非弹性衰减平均Q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