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气边缘高超声速飞行控制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shuiwe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大气边缘所在的70-120km空域范围内的飞行器是未来空天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一方面它能够实现对所有航空器的覆盖,另一方面也对低轨航天器具有有效威胁,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该空域内的大气密度十分稀薄,并且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大气密度波动、地磁扰动和风干扰等均对飞行存在一定影响,现有的飞行器在该空域内飞行一般都是快速通过,包括航天飞机、再入飞行器、洲际弹道导弹等,由于在该空域内的飞行是穿越而过,飞行时间很短,一般忽略该空域内环境因素波动所造成的影响,然而对于在该空域内长航时的飞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此外以往的研究忽略该空域内微弱气动升力的作用,然而对于长航时飞行而言微弱气动力的积累作用对飞行轨迹有明显改变作用,因而如何利用微弱气动力实现轨迹的调整和控制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针对地球大气边缘高超声速飞行的相关问题,论文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大气边缘环境特性分析:利用国际上流行的NRLMSISE-00、MET-99等大气模型,引入相对大气密度的概念,定性定量分析地球边缘大气密度随时间、空间、日地空间环境等因素变化的特性,其中随时间波动特别是昼夜波动所造成的密度变化十分明显;利用地球边缘大气密度的波动特性提出了两种工程化大气密度预测方法用以预测密度的变化趋势,包括直接预测法和间接预测法;风场强度波动也十分显著,利用HWM07全球风场模型对风场的波动特性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表明风场强度受时间、空间、地磁活动强度等因素影响明显。  地球大气边缘高超声速飞行影响因素分析:以简化球锥体外形为研究对象,基于椭球假设在旋转坐标系下推导了地球大气边缘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质心动力学和和运动学方程,以及姿态动力学和运动学方程;利用飞行仿真实验分析各因素对地球大气边缘高超声速飞行的影响,包括地球地球大气边缘环境波动、初始飞行误差等;论证了弱气动力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以用以再入点位置调整和飞行高度控制等。  地球大气边缘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控制:利用喷气反作用推力器作为姿态控制执行机构,分别设计了I-PIDA+Bang-Bang和I-PIDA+PWM姿态控制器,I-PIDA控制策略兼具动态逆的解耦性能和PIDA控制的动态性能,拥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仿真实验表明I-PIDA+PWM控制器比I-PIDA+Bang-Bang控制器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并且消耗更少的工质,具有一定的优势;针对PIDA控制器的参数整定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智能算法的离线整定方法和基于PSO+NN的在线整定方法。  地球大气边缘高超声速飞行轨迹控制:包括再入点位置调整和飞行高度控制;根据再入飞行过程中出现的由于环境波动、初始飞行误差等因素造成的飞行轨迹误差,提出了模糊预测制导方法;针对高超声速飞行高度控制问题,设计了神经网络自整定的双PIDA结构的高度控制器;综合考虑姿态控制器和控制执行机构的影响,利用六自由度综合飞行仿真验证方法分别对再入点调整和高度控制方法进行验证,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并在各种摄动条件下表现出了强鲁棒性。
其他文献
海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监测海洋庞杂而且相关性极强的环境要素是海洋监测的关键所在。海洋监测对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灾害预测都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详细分析了国
在力学实验析测量和研究中,许多参量可以方便的测量得到,如应变和应变率,只用某种特殊的仪器就可以很容易的测出,但是,也有一些参量不能直接测量得到,如应力波的传播问题中,
可压缩湍流作为制约航空航天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对其基础问题—零压力梯度可压缩平板湍流边界层(CTBL)—展开理论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在国家973重大专
风电场并网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风电场等值模型的研究对于分析风电场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鼠笼异步风力发电机组和双馈风力发电机组为例,深入研究分析了风力发电机组的等值模型及其风电场的等值模型。根据鼠笼异步风力发电机组和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中的S函数和基本模块分别建立了其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方便地搭建风电场的仿真模型,包
飞行器面临的飞行任务多种多样,不同的飞行任务对飞行器的性能和布局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对飞行器的飞行效率、机动性能和多任务适应能力等综合需求的不断提高,可变形
本文论证了CAN总线技术应用于汽轮机调节系统中的可行性,把嵌入式操作系统与DSP嵌入式微处理器技术应用到系统的主控制器,并对实验室原理样机的硬件和软件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全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采用主控制器、上位机和CAN总线冗余技术使系统更加稳定可靠,单片机节点对调节系统的转速、功率等进行模拟操作和控制。本系统的主控制器的据处理采用了TI公司最新推出的32位定点DSP TMS320F281
学位
纳米流体是近些年伴随纳米科技的发展,以及众多发展领域对具有高传热性能、良好黏性与浸润性、稳定的传热冷却工质的需求而诞生并快速发展的。同时,近些年随着微电子机械及纳米
该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异构网络平台上的大规模编程问题;2.分布式并行有限元计算环境;3.Web协同并行计算范式.另外,该文在详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Internet的一些关键技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