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应力调制结构的InGaN/GaN多量子阱发光特性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ell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作为GaN基发光二极管(LED)有源区的InGaN/GaN多量子阱(MQW)得到了广泛地研究,并且InGaN基蓝光LED在商业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由InN与GaN的晶格失配导致了InGaN/GaN量子阱中存在着很大的应力,一方面应力会产生压电极化电场,引起能带的倾斜,使发光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应力会阻碍量子阱中In的有效合并,难以形成晶体质量良好的高In组分的量子阱。因此,InGaN量子阱中应力的调制对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增加发光波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InGaN/GaN多量子阱和n-GaN层中引入两种类型的应力调制结构,即InGaN单层插入结构和InGaN/GaN超晶格插入结构,并详细研究了具有应力调制结构的InGaN/GaN多量子阱的发光机理,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研究了具有部分弛豫的InGaN单层插入结构对绿光(497nm)多量子阱LED发光特性的影响。室温EL测试表明具有InGaN插入结构的绿光LED出现了分别位于459nm和565nm的两个发光峰。HRXRD和TEM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弛豫的InGaN插入结构并没有引起量子阱中平均In组分的增加,而是改变了其In组分的分布,即在量子阱中出现了尺寸较大的富In团簇区和其它低In组分的量子阱区。   其次研究了应变的InGaN/GaN超晶格插入结构对于绿光(499nm)多量子阱LED发光特性的影响。室温EL测试表明具有超晶格插入结构的绿光LED出现了分别位于491nm和535nm的两个发光峰。HRXRD和TEM测试结果表明应变的超晶格插入结构并没有引起量子阱中平均In组分的增加,而是改变了其In组分的分布,即在量子阱中出现了的尺寸较小的富In团簇区和其它低In组分的量子阱区。   最后研究这两种应力调制结构引发多量子阱双波长发射的发光机制。通过对其不同注入电流的EL谱和变温、变激发功率PL谱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对于InGaN插入结构来说,由于InGaN层的应力弛豫,在InGaN量子阱中引入了新的位错。同时增强了InGaN中In的相分离,形成了尺寸较大的富In量子点。应变的超晶格插入结构并没有在InGaN量子阱中引入新的位错,而是使量子阱中的应力得到了释放,使其能够合并入更多的In组分。但当量子阱中的In组分超过某一阈值后,阱中的应力将会以量子点的形式释放,所以在InGaN阱中形成了尺寸较小的富In量子点和低In组分的量子阱。但是这种量子点与位错并没有位置上的联系。
其他文献
在进行复杂环境中目标的检测和识别时,雷达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中不仅包含目标的信息,同时也包含了目标所处地面环境的散射回波,即地杂波。雷达目标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地杂
超导研究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学中的重要课题。铁基超导的发现进一步激起了人们的研究热情。铁基超导母体中的磁性是巡游的还是局域的,是当前该领域一个重要的物理问题。我们组基
GaN基半导体材料具有禁带宽度大,电子饱和漂移速度大,化学稳定性好,抗辐射,耐高温,容易形成异质结等优势,成为制造高温,高频,大功率,抗辐射,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的首选材料,是目前
本文主要研究了石墨烯的制备以及其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沉积金属之后、吸附分子形成复合物等所表现出的拉曼谱特性。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石墨烯的研究背景,结
小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它是广泛存在于真核和原核生物中的与许多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调控因子。在细菌中,绝大多数小RNA(small RNA,sRNA)以反义机制作用于目标mRNA
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由于通信容量大、速率高、保密性强等优势成为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FSO是以激光为载体在大气信道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因而会受到大气湍流的影响。为
本文采用多种材料制备方法,如多晶熔炼、熔体快淬等,合成了Fe-Mn-Ga、Fe50-xCr25+xZ25(Z=Ga,Al),Fe2YSi以及Fe2 YA1型等一系列Fe基Heusler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进
本文讲述了针对机械剥离法得到的石墨烯样品,用微纳加工的手段做成单量子点、串联双量子点、AB环、石墨烯纳米带等量子器件,在极低温下进行电输运性质的研究。全文共七章。  
随着雷达硬件设施、机理研究和数据分析技术的改进提高,许多电离层加热效应被相继发现。调制加热低电离层激励的极低频/甚低频波(ELF/VLF)辐射,体积小,机动灵活,可以实现远距
有机分子-金属复合体系在有机分子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分子尺度研究固体表面的分子结构特性成为器件中界面结构研究的核心内容。与孤立的分子体系相比,分子-金属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