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8947816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及其住区的日益发展,对住区与城市的融合、住区居民公共生活质量以及住区街道中对于人与车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这方面的思考和探讨也日益增多,一方面,越来越认识到了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发挥的重要作用,虽然它仅仅是车行道到住区之间一条狭长的地带,但是它既是住区与城市联系与区别的边界,又承载住区居民户外公共生活和服务的平台,更是城市公共生活发生的重要场所,在街道的“人车”之争中,它作为“人”的空间,是居民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承载空间;另一方面,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严峻,街道重车轻人的设计、住区封闭内聚的模式等给住区临街公共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并使其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如何发掘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价值,解决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问题亟需深入研究。本论文首先基于住区、街道以及住区边界(或住区临街空间)等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紧密关联的理论研究,结合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特性、影响要素和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与分析。然后,选取了纺织城典型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进行全面和深入地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总结出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是当地居民最主要的公共生活空间,该空间生动反映着纺织城居民的日常公共生活情态;其具有有生活气息浓重、人气旺盛、承载一定历史的价值;但也存在临街消极空间存在量多、部分临街空间单调乏味、人车矛盾激烈、人行空间过窄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这些问题日益凸显。最后笔者总结和提炼出加强边界空间交流、营造吸引人的空间、保障最小人行宽度、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布置等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并选取了具有典型问题的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和重要节点的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实践的探索研究。本论文旨在建立一个对临街公共生活空间具有良性引导的规划和建设模式,倡导人们更多地重视和理解街道“人”的空间内涵,避免街道车行空间对人行空间进一步的侵蚀,提升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使用品质,并希望通过对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研究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为解决相关问题和进行相关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几何就和建筑有着紧密联系,它们都与空间有关。建筑建构空间,几何认知空间。正如几何学一词原意最早是来源于“测量土地”的意思。 而随着几何的发展,建筑造型也呈显
北京是我国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城市,一直到建国初期北京还保留着古代规划思想指导下建成的传统都城格局。旧城中的大量街道、胡同的历史可
城市规划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牵涉到城市、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心理等很多面,城市规划中主观和客观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客观环境影响着规划的思路,而规划的主
高速公路附属建筑是一种崭新的建筑类型,是伴随国内高速公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二十年。同时,它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古代传邮建筑——古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与社会的交往日益密切,社会机动车辆进入校园迅速增长,教职工开车上下班也呈上升趋势。同时,在我国的高校校园中,学生自行车拥有率也相当高,特别是
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用地结构、人口规模和空间分布不断变化,学校原有的布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中小学的空间布局不合理
我国在2003年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口的比重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水平。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24%,全世界四个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我国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民在温饱需求满足以后,对文化生活品质的需求逐步提高。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国内
现代社会,人类与住区的关系紧密相连,住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高度密集的栖居地,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是人类共同的期望;在21世纪的今天,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中国城市住区户外公共空
我国的高层建筑出现于上世纪初,改革开放初期才得到全面发展,至今仅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年间,我国高层建筑的实践都是以国外作为参照,在学习中求发展,因此,理论研究的成果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