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MR/pMMR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及与肿瘤微环境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zh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dMMR/pMMR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RC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将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学与肿瘤生物学两个角度结合分析错配修复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和错配修复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pMMR)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样本中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结构特征,寻找不同错配修复状态下CRC患者肠道微生物的特异性优势菌。【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30例CRC肿瘤组织和正常邻近部位的配对癌旁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RC肿瘤组织中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的表达水平来确定肿瘤的错配修复基因状态。将患者肿瘤状态分为dMMR(n=29)和pMMR(n=201)。使用试剂盒对所有的肿瘤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进行细菌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 RNA)基因组DNA提取,随后使用靶向细菌16S r DNA功能基因V3-V4高变区域的引物扩增提取的样本DNA,并构建测序文库。原始测序数据经过预处理后进行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UT)分类和物种注释。通过对物种分类学组成、Alpha多样性指数、Beta多样性、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物种相互作用关联网络以及肠道菌群功能基因预测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分析dMMR和pMMR CRC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样本中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结构差异变化。【结果】1.dMMR肿瘤组织组的Simpson、ACE和Chao1指数明显高于pMMR肿瘤组织组(P0.05)。4.神经侵犯、有无远处转移、TNM分期和F.nucleatum丰度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相关。神经侵犯和F.nucleatum丰度(HR=0.452,95%CI:0.275-0.743,P=0.002)是CR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术后病理T分期、有无远处转移和有无癌结节与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相关,其中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和有无癌结节是CRC患者O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1.F.nucleatum丰度在dMMR CRC患者明显高于pMMR患者,肿瘤组织中丰度也高于癌旁组织;2.dMMR CRC患者的A.muciniphila丰度明显高于pMMR CRC患者,癌旁组织中其丰度降低;3.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可作为CRC患者生存预后不良因素。第三部分肠道菌群调控免疫微环境在dMMR/pMMR结直肠癌中的影响【目的】分析比较dMMR和pMMR CR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空间分布以及检查点分子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不同错配修复状态下CRC组织样本中的肠道微生物与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相关免疫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dMMR和pMMR CRC患者术前外周血,分析NLR、PLR、LMR、AMC、SII等外周炎症性指标。同时收集了dMMR和pMMR CRC患者的肿瘤组织,通过HE染色检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检测肿瘤微环境中肿瘤中心(Center of the tumor,CT)和浸润边缘(Invasive margin,IM)部位的CD8+T细胞、CD3+T细胞不同亚型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以及免疫检查点分子Siglec-15的表达水平。通过分析dMMR和pMMR CRC患者在不同F.nucleatum和A.muciniphila的丰度水平下,CD8+T细胞、CD3+T细胞浸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Siglec-15的表达差异,进一步将dMMR和pMMR CRC外周炎症性指标和肿瘤微环境相关免疫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变量和COX多变量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模型分析CRC患者的预后因素。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分析外周炎症性指标和肿瘤微环境免疫指标与肠道微生物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dMMR CRC患者肿瘤组织中TILs、肿瘤中心和浸润边缘部位的CD3+T和CD8+T细胞浸润水平以及免疫评分较pMMR明显升高(P<0.001)。dMMR和pMMR CRC肿瘤组织中浸润边缘部位的CD3+T和CD8+T细胞密度均高于同组织的肿瘤中心T细胞密度(P<0.05)。2.dMMR CRC患者中F.nucleatum低丰度/阴性组的肿瘤中心部位的CD3+T细胞和CD8+T细胞密度均明显高于F.nucleatum高丰度组(P<0.05)。F.nucleatum低丰度/阴性组中肿瘤浸润边缘部位的CD8+T细胞浸润密度明显高于同组织肿瘤中心部位(P=0.042)。在pMMR CRC患者中,F.nucleatum低/阴性和高丰度组中浸润边缘CD3+T细胞和CD8+T细胞密度都比肿瘤中心部位明显增多(P<0.001)。与A.muciniphila高丰度组样本相比,dMMR CRC患者A.muciniphila低丰度/阴性组的肿瘤中心部位的CD3+T细胞密度明显降低(P=0.03)。A.muciniphila高丰度组中肿瘤浸润边缘部位的CD8+T细胞和CD3+T细胞浸润密度明显高于同组织的肿瘤中心部位(P=0.024)。A.muciniphila低丰度/阴性组的肿瘤组织中浸润边缘部位的CD3+T细胞浸润水平比A.muciniphila高丰度组显著降低(P=0.045)。在pMMR CR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A.muciniphila低丰度/阴性和高丰度组的浸润边缘CD3+T细胞和CD8+T细胞密度均高于肿瘤中心部位(P<0.001)。3.dMMR CRC肿瘤中心CD8+T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肿瘤大小(P<0.001)和病理类型(P=0.001)相关。dMMR CRC肿瘤中心部位CD8+/CD3+T细胞比值与肿瘤大小(P=0.045)之间有关,整个肿瘤微环境中CD8+/CD3+T细胞比值与肿瘤大小有着显著的关联(P=0.039)。pMMR CRC肿瘤中心微环境中CD3+T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肿瘤大小(P=0.009)、术后T分期(P=0.002)、TNM分期(P=0.002)、有无远处转移(P=0.034)和有无神经侵犯(P=0.023)有显著的相关性;浸润边缘CD3+T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较晚的TNM分期(P=0.009)、有无肝转移(P=0.024)和有无远处转移(P=0.002)之间存在明显关联。肿瘤中心CD8+T细胞浸润程度与病理T分期(P=0.010)和TNM分期(P=0.029)及神经侵犯(P=0.047)有关;浸润边缘部位CD8+T细胞浸润程度则与TNM分期(P=0.001)、有无肝转移(P=0.024)、有无远处转移(P=0.005)、有无癌结节(P=0.020)及神经侵犯(P=0.033)之间显示有明显的统计学的差异。肿瘤中心微环境中CD8+/CD3+T细胞比值与肿瘤大小有关(P=0.021)。免疫评分与术后病理T分期(P=0.006)、TNM分期(P=0.007)、有无远处转移(P=0.012)和癌结节(P=0.012)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关性。4.pMMR CR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显著高表达Siglec-15检查点分子(P0.05)。dMMR CRC患者Siglec-15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类型(P=0.006)、淋巴结分期(P=0.001)和TNM分期(P=0.045)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而dMMR CRC组织中Siglec-15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P=0.041)和浸润边缘CD8+T细胞密度(P=0.048)有关。5.肿瘤微环境中肿瘤中心部位CD3+T细胞(P=0.002)、浸润边缘CD8+T细胞(P=0.016)和肿瘤中心CD8+/CD3+T细胞(P=0.006)与患者PFS相关,其中肿瘤中心部位CD3+T细胞(HR=2.647,95%CI:1.516-4.620,P=0.001)是CRC患者独立预后因素。6.CRC患者中F.nucleatum丰度与外周血NLR和SII呈正相关(P<0.05),而与肿瘤中心微环境中CD3+T细胞(P=0.024)为负相关。pMMR CRC肿瘤组织中A.muciniphila丰度、TILs、肿瘤中心和浸润边缘CD3+T细胞和CD8+T细胞以及免疫评分与F.nucleatum为负相关关系(P<0.05)。Siglec-15表达水平与浸润边缘CD3+T细胞(P=0.025)、浸润边缘CD8+T细胞(P=0.010)呈负相关。在dMMR CRC肿瘤组织中F.nucleatum的丰度与浸润边缘CD8+/CD3+T细胞比值为负相关(P=0.021)。CRC组织中肿瘤中心和浸润边缘的CD3+T细胞、CD8+T细胞以及免疫评分与A.muciniphila的丰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1.在dMMR和pMMR CR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肿瘤中心和浸润边缘CD3+T细胞、CD8+T细胞密度因F.nucleatum和A.muciniphila丰度存在差异;2.Siglec-15免疫检查点分子在pMMR CRC患者中表达上调,提示可能成为候补免疫治疗新靶点;3.CRC中的F.nucleatum和A.muciniphila、错配修复状态和免疫细胞之间是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推测在不同错配修复状态下,F.nucleatum在肿瘤微环境中是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
其他文献
精密重力测量在地球物理、基础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冷原子干涉重力仪作为测量绝对重力值的高精度仪器,受到国内外多个研究小组的广泛关注。其中原子团温度是冷原子干涉重力仪的重要参数,由温度引入的原子团扩散效应不仅会限制仪器灵敏度,还会贡献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制备超冷原子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可以改善原子干涉仪的条纹对比度,提高仪器灵敏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研究和
功能梯度纳米增强复合材料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轻质高强度材料,且可设计性强、环境适应性好,在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汽车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随着工程材料/结构逐渐向着超轻量化、功能特殊化、性能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对新材料的振声等综合性能需求日益提升。研究功能梯度纳米增强材料/结构的振声特性对其振声理论发展和工程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对该材料/结构的振声特性,特别是在力、热、声等复杂载荷下的振声研究报道
随着微电子集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器件单位体积的功率越来越高,导致电子器件的散热问题日益严重,逐渐成为制约其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微电子器件散热方面,微尺度沸腾换热及其强化技术以及相关换热元件的优化研究近年来受到各国传热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沸腾、冷凝等相变换热的实验研究层出不穷,但理论和模拟的研究难以有所突破,从目前理论和模拟方面的研究来看,尽管单相对流换热的计算方法已经十分成熟,但一旦涉及到两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给制造业带来巨大进步,大幅提升了制造过程的生产效率。智能机床作为制造业中用于执行的基础装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刀具是“智能机床的牙齿”,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工件表面质量以及加工工件的性能。刀具刃口与工件之间不可避免的摩擦,使得刀具磨损成为影响制造过程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实时准确地评估刀具磨损状态,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光电特性和可溶液法制备的特点,引起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基于这类材料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实验室公证效率已经达到了25.5%。然而,材料及器件稳定性等问题仍然制约着PSCs的产业化推进。基于Ti O2/Zr O2/Carbon三层介孔膜结构的可印刷PSCs,具有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以及
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高转矩密度、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和宽转速运行区间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等领域。模型预测控制,其概念直观、设计灵活、动态响应快、能系统处理约束条件,在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性能控制中具备显著优势,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仍不够完善,解决其参数鲁棒性较差、成本函数中权重系数设计较为复杂、稳态脉动较大等问题,对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算法
微生物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平衡生态系统、调节动植物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微生物全基因组和宏基因组数据,为研究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动态变化、环境适应性等提供了丰富资源,推动了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由个体基因组转向物种泛基因组和群落宏基因组。微生物泛基因组是一个微生物类群中的所有基因的集合。泛基因组分析可以揭示微生物物种水平的基因组异质性和
锂电池作为最成功的电化学储能器件,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移动电子产品、电网储能等领域,是可持续发展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锂电池性能的提高,离不开人们对电池工作机制与老化机制的深入研究。然而,商用锂电池通常具有封闭式结构,其保护性外包装能阻碍可见光、红外线、电子束等表征信息载体的透过。这使得锂电池内部结构变化无损表征困难。目前,学术界缺乏有效手段对商用锂电池内部电解液浸润、气体生成、锂枝晶生长、界
硅材料被认为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具有较低的工作电位、丰富的材料来源,特别是高达3579 m Ah/g的理论比容量。但是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锂离子在硅材料中的反复嵌入/脱出会引起负极体积的剧烈变化,由此造成了硅负极结构破裂失效和固体电解液界面膜(SEI膜)反复再生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了硅负极较低的库伦效率,不可逆的容量衰减和循环寿命的减少,极大限制了硅负极材料的实际应用。
目的: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主要症状为多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大量研究发现,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通路的异常是抽动症的主要病理基础,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是其主要原因。针刺治疗抽动症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未明确。本论文研究针刺治疗抽动症的机制,首先观察针刺对抽动症模型小鼠抽动行为的影响,探讨脑内多巴胺系统是否参与针刺治疗抽动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然后,探索化学遗传兴奋或抑制背侧纹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