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军工工人研究--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例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O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格斯曾说:“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1]战争的物质基础是多方面的,而经济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基础.进入全面抗战后,在中共中央指示下,由工农红军改编而成的八路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并带领根据地广大军民,积极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发动战争就需要物资供给,即生活物资与作战物资的供给.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开展,客观上要求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作为支撑以提供必要的作战物资.为更好展开与敌作战,军队后勤工作系统,即供给部、卫生部、兵站、军工部等各部门建立起来、相互配合,共同为前方部队提供及时的物资补给.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在中共中央领导的深切关怀下、在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无私援助下、在广大军工工人的艰苦奋斗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
  军工工人作为生产武器弹药、提供作战装备的重要一环,是军队后勤工作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抗战胜利作出突出贡献.长期以来,由于军事工业的保密性,已出版的报刊、杂志、书籍中相关记载不多,军工工人亦鲜少被提及,未受到应有重视.当今学界还未出现专门的军工工人研究,而对工人群体的研究多集中于抗战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身上,对其劳动特点、生活状况和劳动保障等问题进行研究.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研究有很多,但多是对军事工业发展历程、生产要素等客观方面的研究,并未对工人有所探究.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图表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对八路军军工工人进行探析.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发展概况入手,了解军事工业的发展历程、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武器修造概况和军工工人的来源情况;第二部分进而分析构成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力求还原真实的军工工人生产生活全貌;第三部分将军工工人放置于抗日战争的宏观时代背景之下,以探寻军工工人参加革命事业之前的思想政治状况,对比军工工人在接受中共思想政治改造和教育之后取得的进步及产生的作用;第四部分总结军工工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不同于其他城市产业工人的群体特征以及对抗战的重要贡献;第五部分总结军工工人在抗战期间能够坚持生产的根本原因.
  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依靠共产党高屋建瓴的领导,得益于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援助,更是由于广大军工工人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无私付出.抗战爆发后,广大军工工人或为谋生或为国家独立,从五湖四海赶赴华北前线,投身于为夺取战争胜利的革命事业中来.在生产中,工人克服原料不足、设备简陋、动力落后等困难,在保证生产数质量的同时组建工人武装自卫队,保护工厂、原料和设备等不受损失.在生活中,工人长期处于落后的根据地,只能保证最低限度的温饱,甚至在战争形势紧张时,吃喝困难也时常发生.工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生产,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也因此持续发展不断壮大.本文对军工工人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拓展了根据地史的研究范围.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供给侧改革,二为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侧重点是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对农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革新,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结构性改革则侧重于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绿色发展,实现质量兴农。①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期刊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