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诗歌的隐喻特征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一门古老、用来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中的隐喻通常会被当作修辞格来看待,但是人们往往忽略掉语言系统天生的隐喻性,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诗歌中的隐喻。从传统诗学角度看,诗歌的本质在于言此意彼。言与道的分离导致言不尽意,此处言只能暗示而不能直指,而彼处是不可能言的,只能靠言的暗示去意会。换言之,语言的最本质特征是隐喻,隐喻本身又是一种文学性语言,“言此意彼”正是诗歌所特有的美学特征,所以隐喻就是诗性的语言,所以诗歌语言和隐喻本是同根同源同质,诗歌作为隐喻研究的语料最为合适。现代汉语诗歌的隐喻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一系列改变,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学方面来分析主要分为内容意义上的改变和形式格律上的改变。从内容意义上来讲:80年代初,以食指、北岛、杨炼、舒婷、顾城为代表的“朦胧诗”派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渗透了大量隐喻,此时人们对诗歌隐喻的理解仅限于修辞学上的隐喻,本体与喻体富含情感,多有夸张的“英雄主义”情结,本体与喻体的语义映射关系繁杂,大都以共同的情感色彩为关联基础,负载文化蕴意的意象厚重、层层叠加,大量喻意信息堆积在诗歌当中,使读者思不暇接,诗歌显得“晦涩、多义、朦胧”。80年代以后出现以韩东、于坚、西川、臧棣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他们借鉴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经验,将诗歌隐喻的范围扩大到语言层面,隐喻不再只是修辞格。此时构成诗歌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多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琐碎意象,“回归语言”的观念使隐喻本体与喻体之间呈现单一的语义映射关系,“冷抒情”的创作方式让诗歌隐喻平淡写实。在“诗到语言止”、“拒绝隐喻”口号的倡导下,语感、意识、语言的“还原理论”带领诗人将诗歌隐喻回归“纯语言”状态,日常口语成为构建诗歌隐喻的主体部分,隐喻趋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命名。从形式格律的变化上来讲:利用分行创造隐喻空间是诗人们一直在探索、实践的问题,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人”再发展到今天,现代汉语诗歌分行的方式随着诗人观念的改变也有着细微的变化:从束缚于古典诗歌格律,到有所启发、创新,再到有意识地塑造形式意义空间,乃至彻底摆脱束缚完全自由地分行,都体现了诗人敢于尝试、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诗歌中隐喻的变化是人们认知关系发生改变的结果。进入语言层面,就是语义的多义性和创造性发生变化的结果。本选题着力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诗歌为语料,对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诗歌的隐喻特征进行描写、归纳、总结,帮助人们认识语言本身的隐喻性,使人们认识到现代汉语诗歌隐喻的本质特征。
其他文献
目的对健康体检中护理人员开展健康宣教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健康体检者1258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9名,对照
近些年来,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向高速、高集成、微功耗方向发展,电路中的绝缘层越来越薄,器件的工作电压越来越低,抗过电压能力下降,无论是对EOS/ESD还是对时间累积效应下的
基于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需求理论,从体育游戏的热身准备、活动过程和放松延伸三个阶段,思考幼儿体育游戏科学有效组织的策略,以期获得实际效果的显现和组织预设的突破。
本文以“汉英双项式并列短语的词序制约因素研究”为题,围绕双项式并列短语(也称“并列二项式”)的可逆性和词序制约因素的词序预测成功率,以语料库检索的方式,定量考察词序制约因
从三个不同方面探究国外城市形态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进展,逐渐形成三个主题。“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概论”从空间维度上反映数十个国家、几百位城市形态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概
近年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遗失与交通拥堵等问题频发,被认为是由于我国对城市形态研究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所致。康泽恩城市形态学为城市形态研究提供了一套成熟的理论
在临床工作中,医者根据病人的体质,可以更好地进行诊断,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介绍体质的概念、体质学说、体质的临床价值、系统辨证脉学的概念、系统辨证脉学中的体质脉象系
绘画中的心灵寓意,也可解释为一种隐喻。这里,将有象征性及隐喻意味的画作称之为寓意画。寓意画表现的是具象形态背后的秘密。将这种抽象的精神意识转化为具象形态体现在画面上
动词重叠是构形表意的重要手段,在汉语和越语中的使用频率都相当高。在汉语中,动词重叠形式多样,语法意义较为多,外国学习者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越语中也有动词重叠式,但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