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践表明,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对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此,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土地整治,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在国家支持和鼓励下,国家、省(市)、区县等各级土地整治项目大规模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可以增强农村社区的经济增长活力,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功能,加快城乡之间信息交流和资金等要素流动。由于土地整治项目的公共物品属性,工程实施过程中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也备受关注。项目后评价作为项目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有效揭示和反馈工程项目实施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项目后评价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和评价体系。项目后评价相关理论和方法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随着研究手段和方法的不断丰富,国内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理论逐渐完善,但研究主要集中于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缺乏完整意义的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土地整治过程中,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已实施的土地整治在效益方面是否与区域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回顾我国土地整治十余年的历程,这些问题值得反思和解答。基于土地利用目标和方式的差异性,本文拟从项目尺度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评价问题,以期为单个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汲取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在梳理项目可研、实施规划、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及后期管护等资料的基础上,对项目区实地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农户访谈、村干部座谈等多种方式收集项目信息,从项目目标后评价、过程后评价、经济后评价和影响后评价四个方面展开,并通过定性与定量、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川区龙川江流域土地整治项目展开评价,以便更好地保障土地整治项目各个环节和过程的顺利开展,为科学合理地制订土地整治规范、设计和土地整治实践提供参考;提高土地整治项目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影响的重视程度,探索合理的土地整治的目标和模式。
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关键问题,研究特色等。第二部分:文献回顾。主要对国内外有关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借鉴。第三部分: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理论框架构建。从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特点、意义、内容以及技术路线等方面构建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理论框架。第四部分: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把人地关系理论和多目标原则作为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整治项目指标体系。第五部分: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个案分析。从目标后评价、过程后评价、经济后评价和影响后评价四个方面对南川区龙川江流域土地整治项目全过程展开评价。第六部分:结论与讨论。通过对项目区土地整治实际效果进行评判,验证了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明确项目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土部门加快后评价成果转换,根据项目级别和重要程度开展相应的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