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示范化建设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419444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转型,社会组织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在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过程中,基于政府管理的需要和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应运而生,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但是,发展不平衡、功能不完备、建设不规范、供需不对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相关的研究也处在发展阶段。基于此,结合社区发展模式、社区营造理论,对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示范化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杭州市T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研究案例,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收集与服务中心相关的资料,对以“社会组织民生需求调查、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培训、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活动宣传、‘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建设、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六个子项目为核心内容的示范化建设进行探究。T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一个具有官办背景的平台枢纽型机构,在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例如项目实施推进困难、社会组织孵化过于活动化、项目执行缺乏灵活性、专业人才培训的笼统化等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主要有服务中心职能架构的虚化,实际运行分工模糊;服务中心资金来源的单一,项目开展受到制约;服务中心人才的缺乏,专业服务难以保障。对此,本文认为,“官民二重性”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要从性质、核心功能、服务对象等方面把握好自身的定位,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服务时平衡政府主导与居民需求,发挥好培育与沟通的核心功能。据此,本文提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在服务职能、员工发展等方面的建设要满足政府标准化的要求,在社会组织方面要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和达成需求共识,同时关注社会组织的特色发展,提供立足于服务对象需求的社会服务,以此促进在地化的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脾瘅宁对糖调节受损大鼠胰岛素抵抗及骨骼肌细胞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将100只日龄为60-70天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抽取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80只作为葡萄糖调节受损造模组,分别喂以基础饲料和高糖高脂饲料,所有大鼠均自由进食水,相对湿度保持在30%-70%,室温控制在18-20℃。喂养12周后对造模组大鼠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
目的:研究短肽FLPNF对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和细胞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的影响及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分子学机制。方法:以大鼠胰岛β细胞系INS-1细胞株为研究对
1前言百草枯(Paraquat,PQ),一种高效的吡啶类触杀型高效除草剂,化学分子为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自1960年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即使摄
声誉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重要评价标识,对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声誉处理机制在我国社会治理中的运用由来已久,为解决近年来社会中时常发生的道德失范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尤其是随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声誉处理机制与传统规制手段相比凭借其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特点,被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于维护公共秩序的社会治理之中。从行政机关的“黑名单”制度、“信用分”制度,到基层自治组织利用公告栏
经过多年的理论积累和专业学习,本人围绕艺术领域的媒介使用和创新展开了研究,对于物、媒介以及艺术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思考。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从最初的物自体,通过人为的主观提炼,逐渐演化生成形态多样的媒介物,再通过媒介物的组合与重构,形成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物,最终当作品与受众产生联结共鸣,即获得精神层面的互通物。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不同语境,赋予了物不同的形态。当物作为媒介存在于艺术创作中,具有极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也正面临来自多个层面的挑战。为此,新一轮的改革势在必行。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同为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干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增进人民福祉,建设人民满意型政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满意度的研究不仅可以推进反贫困理论的探
股票市场是信息导向的市场,有效市场理论将市场分为弱式效率市场、半强式效率市场和强式效率市场,我国股市目前总体达到弱式效率市场,配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得到我国市场可
相变存储器具有非易失性、可高速读取、循环寿命长、低功耗等优点,是目前最有可能取代SRAM、DRAM、FLASH等主流存储器的下一代半导体存储器。而相变存储材料作为相变存储器的
随着中徳交流日益频繁,互惠生项目已成为当今中国年轻人体验德国文化的新选择。当中国互惠生进入德国家庭时,其在社会化进程中获得的归属感和知识体系面临异乡陌生文化语境的挑战,形成陌生性体验。本文以中国互惠生在德国的陌生性体验为研究对象,以“陌生性”(Fremdheit)相关理论为基础,参考霍斯特·斯腾格(Horst Stenger)的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即归属感和熟悉程度的阐释模型,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