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牙周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破坏性疾病,以牙菌斑为始动因子,以牙龈炎症、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不同程度的吸收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以引起牙齿的松动,最终导致牙齿的丧失。牙周病为口腔两大常见疾病之一,发病人群广,发病率高,危害口腔健康乃至全身的健康。目前牙周病的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牙周基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支持治疗来延缓及控制牙周疾病的继续发展,使牙周破坏维持现有的水平或者获得少量的牙周组织再生。如何使破坏的牙周组织获得理想的再生及行使其生理功能成为近年来牙周领域研究的难点及热点。目前国内外对牙周组织再生修复治疗的相关研究中,以种子细胞,生物支架材料以及各种生长因子为主题的组织工程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及重点,但该技术至今尚未达到预期应有的效果。其最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组织工程技术对于再生的研究中只考虑了与组织再生修复相关的较重要的因素,达不到机体自身修复调控的复杂性、准确性和系统性,特别是机体神经支配的重要性。2007年Science杂志报道,蜥蜴断肢再生实验中,若蜥蜴在断肢的同时抽除相应支配的神经,则断肢不能够再生;若人为的补充一种来自于神经分泌的名为NAG (newt anterior gradient protein)的蛋白后断肢则可以获得无相应神经支配状态下的再生。这一研究证实了神经及其功能性相关因子可能对组织的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神经系统对组织再生调控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牙周病最主要病变特征是牙槽骨的吸收破坏,被吸收破坏的牙周组织处的相关的神经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神经血管系统作为机体广泛存在的一种调节系统,通过全身与局部的多种方式来调节骨的生长和成熟。破坏的牙槽骨在获得再生修复时,再生的血管及神经或许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牙槽骨是机体骨组织中代谢最为活跃的骨,在其改建过程中血管和神经系统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现有的研究重点大多数集中在如何获得更多的组织再生,而神经支配与血管系统的伴随再生情况及其在骨再生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同时以实验方法所获得的再生性牙周组织其组织形态结构、牙槽骨骨质密度和应力等方面与生理性牙周组织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很显然这种“简单性还原复制”的再生组织与“自然形成”的自身发育的组织相比,这种“简单还原复制”忽略了机体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精确性。因此,探索神经及其相关因子在牙周组织再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所起的作用具有其必要性。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实验设计了切断大鼠下牙槽神经后观察神经再生的情况,保留及离断下牙槽神经后观察牙周组织修复情况以及牙周缺损修复再生过程中神经组织修复再生的情况,以望能够为牙周组织再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离断大鼠下牙槽神经后观察大鼠磨牙牙周膜中鲁菲尼小体的变化。建立大鼠失下牙槽神经动物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及实验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切断大鼠左侧下牙槽神经。在离断下牙槽神经后的3、7、14、21、28天取大鼠左侧下颌骨标本,制备石蜡切片,行下颌磨牙牙周膜中蛋白基因产物9.5 (protein gene product 9.5, PGP9.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观察失神经后牙周膜中神经纤维末梢的再生的变化规律。2、失下牙槽神经对大鼠牙周组织愈合的影响。建立大鼠左侧下颌骨牙周缺损模型,离断下牙槽神伴同侧牙周缺损为实验组,单纯牙周缺损伴保留同侧下牙槽神经为对照组。在术后1、2、4、6、8周取下颌骨标本行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来观察神经对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3、牙周缺损愈合组织中神经组织的再生状况。建立大鼠牙周缺损模型,在术后1、2、4、6、8周取下颌骨标本做石蜡切片,行新生组织中PGP9.5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再生牙周组织中神经再生的状况。结果:1、离断大鼠下牙槽神经后观察大鼠磨牙牙周膜中鲁菲尼小体的变化。对空白组及实验组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在术后3天时牙周膜中的神经纤维末梢数量开始减少,术后7天数量降到最低,术后14天、21天神经纤维末梢的数量开始增加,28天时达到正常水平。2、失下牙槽神经对大鼠牙周组织愈合的影响。对各实验组及对照组行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对照组缺损区牙周再生骨量优于实验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3、牙周缺损愈合组织中神经组织的再生状况。对各实验组石蜡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牙周愈合组织中伴随着神经组织的再生,PGP9.5及CGRP在组织修复早期及骨成熟期表达水平较高,且与其它各时期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离断下牙槽神经后,牙周膜中的神经纤维末梢能够再生,且数量能够达到正常水平。2、离断下牙槽神经后,牙周缺损愈合修复较慢。3、缺损区神经再生伴随着牙周组织的再生,且神经相关因子对组织的早期修复及骨组织的成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