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个性化吸痰深度的探究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针对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在多模式监护下,采取不同吸痰深度进行气道护理,监测记录患者在吸痰前后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2)的变化;按吸痰深度将数据分为深部吸痰组和浅部吸痰组,对比分析不同吸痰深度对该类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和血氧代谢改善的差异;以咳嗽反射强、弱将数据分类,分析两类数据中不同吸痰深度的吸痰效果。为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选取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血氧代谢改善好的个体化吸痰深度提供依据,可促进精准护理方法的研究。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的交叉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5年12月在西南地区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共38例进行研究。2.患者入组后随即采用不透明信封随机法来确定该患者监测吸痰(本研究将研究过程中需要收集吸痰前后相关指标实时数据的吸痰称为监测吸痰)的吸痰深度及顺序,对所有患者的监测吸痰均从患者气管切开后第二天开始,为期2天,共监测吸痰8次(每天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各2次),所有监测吸痰均由同一护士执行。3.当患者出现吸痰指征时,及时予患者吸痰操作;每次吸痰均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监测吸痰时均将吸痰负压调节至120 mm Hg(1 mm Hg=0.133 k Pa),吸痰深度按入组时确定的执行。4.在每次监测吸痰前均对患者咳嗽能力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将其分为咳嗽能力好的和咳嗽能力差的两类。5.入组的所有患者均选用HPM-1205A心电监护仪(美国惠普)和MNIR-P100无创脑氧监测仪(重庆名希)进行多模式监护。6.在每位患者入组时收集其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等信息;在入组后收集所有患者每次监测吸痰前1min(T1)、吸痰后即刻(T2)、吸痰后1min(T3)、吸痰后3min(T4)、吸痰后5min(T5)及吸痰后10min(T6)六个时间点的HR、MAP、SpO2和rSO2四个指标的实时数据。7.将收集到的吸痰相关数据按吸痰深度分为深部吸痰组和浅部吸痰组两组;对数据进行组内比较,分析吸痰前后HR、MAP、SpO2和rSO2四个指标的变化规律;对数据进行组间各时间点一一对比,分析不同吸痰深度对患者HR、MAP、SpO2和rSO2四个指标影响的差异;所得数据按咳嗽能力分为咳嗽能力好的和咳嗽能力差的两类,分别比较分析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对两类咳嗽能力不同患者HR、MAP、SpO2和rSO2影响的差异。8.选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计量资料的描述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hapiro-Wilks检验检测其正态性,使用ANOVA分析检测数据的方差齐性,当数据为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共入组病例38例,其中男性25(66%)例,女性13(34%)例;本研究对38名患者共计监测吸痰304次,吸痰前咳嗽能力评估结果为:咳嗽能力好的共160次(53%),其中深部吸痰80次(50%),浅部吸痰80(50%);咳嗽能力差的144次(47%),其中深部吸痰72次(50%),浅部吸痰72(50%)。2.深部吸痰组平均HR在T2、T3、T4时较T1时高(p<0.01),在T5、T6时与T1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MAP在T2、T3、T4时较T1时高(p<0.01),在T5时恢复至T1时水平(p>0.05),在T6时降至T1时水平以下(p<0.01);平均SpO2在T2时较T1时低(p<0.01),在T3时SpO2恢复到T1时水平(p>0.05),在T4、T5、T6时高于T1时水平(p<0.01);平均rSO2在T2、T3、T4、T5、T6时均高于T1时水平(p<0.01),其中T4时达到峰值。3.浅部吸痰组平均HR在T2、T3时较T1时高(p<0.01),在T4、T5时与T1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6时降至T1时水平以下(p<0.01);平均MAP在T2、T3时较T1时高(p<0.01),在T4时恢复至T1时水平(p>0.05),在T5、T6时较T1时低(p<0.01);平均SpO2在T2时较T1时低(p<0.01),在T3、T4时SpO2恢复到T1时水平(p>0.05),在T5、T6时高于T1时水平(p<0.05);平均rSO2在T2、T3、T4、T5、T6时均高于T1时水平(p<0.01),其中T4时达到峰值。4.就本研究所有患者而言,深、浅部吸痰组在T1时HR分别为96.78±17.50和96.93±17.56(p>0.05),MAP分别为93.14±15.27和95.75±15.62(p>0.05),SpO2分别为97.27±2.53与97.41±2.20(p>0.05),rSO2分别为73.90±6.08与73.95±5.96(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在吸痰后10min内深部吸痰组与浅部吸痰组四个指标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于咳嗽能力好的,深、浅部吸痰组在T1时HR、MAP、SpO2和rSO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吸痰后10min内深部吸痰组与浅部吸痰组四个指标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于咳嗽能差的,深、浅部吸痰组在T1时HR、MAP、SpO2和rSO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吸痰后10min内,深部吸痰组与浅部吸痰组HR和MAP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部吸痰组与浅部吸痰组SpO2在T2、T3、T4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5、T6时深部吸痰组较浅部吸痰组高(p<0.05);深部吸痰组与浅部吸痰组rSO2在T2、T3、T6时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T4、T5时深部吸痰组较浅部吸痰组高(p<0.05)。结论:1.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均使患者HR和MAP在一定时间内增高,然后逐渐下降;即吸痰最终可有效缓解患者由于通气障碍造成的,但在吸痰操作时患者高心率、高血压状态会出现刺激性加重,且深部吸痰操作导致的心率、血压刺激性增高持续时间更长。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均使患者SpO2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然后逐渐上升至吸痰前水平以上;即吸痰最终有助于改善由通气障碍造成的患者氧和情况差的状态,但在吸痰操作时患者SpO2会出现刺激性降低。深部吸痰或浅部吸痰后rSO2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均在吸痰后3min达到峰值;即吸痰可改善由通气不足导致的患者脑组织氧和情况差的状态。2.对于咳嗽能力好的患者,深部吸痰未表现出比浅部吸痰更好的吸痰效果,且深部吸痰时患者HR、MAP降低到吸痰前水平所需时间较浅部吸痰时长。故本研究认为对此类患者应优先选择浅部吸痰。3.对于咳嗽能力差的患者,深部吸痰较浅部吸痰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SpO2和rSO2,故本研推荐此类患者优先选择深部吸痰。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56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新诊断乳腺癌病例170万例,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25%,死亡病例52.2万例,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4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观察组,同期
目的 观察芪红散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及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37 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121 例)与对照组(116 例),两组均给予西医规范治疗及康复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AS)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核因子-κB(NF-κB)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的影响。方法将71例CIMT≥0.9 mm或(和)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探讨ICU冠心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与心肌酶水平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ICU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的健康体检者5
面肌痉挛(HFS)是一种无痛性、间歇性、不自主性、无规律的同侧面神经所支配范围内的肌肉强直或痉挛发作。关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近几十年来各种理论不断提出,其中具有代表性
痉挛是脑卒中病人常出现的一种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虽然在偏瘫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一定程度的肌张力增高可减缓肌肉萎缩,但张力进一步加重则会导致病变肢体关节挛缩、强直
目的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D-dimer,D-D)在正常妊娠及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选择在此期间在北京中医医院顺
目的观察调脾护心方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加载调脾护心方加减加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