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比较研究——以网吧为例解读信息时代城市的公共空间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che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虚拟与现实在城市中的融合与碰撞是这个时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时代为人们开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网络为人们同时生存于虚拟与现实的两个空间提供了可能性,人类的生存空间也因此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完整性。本文正是以信息时代新出现的城市公共空间“网吧”作为论文写作的着力点,来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方面,通过对网吧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现有的国内外实例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对网吧在城市中的功能与意义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使人们认识到网吧不只是信息时代新出现的建筑类型与市政设施、更是沟通虚拟与现实空间的中继站和信息时代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本文对使用虚拟空间的人群(网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发展的意义与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他们的人群特征、结构特征、在线状况以及非网民状况等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为信息时代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依据上述两部分的结论,并结合大量的实例,在本文的第六章,以多种观察视角对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产生方式、组织方式、社会结构、空间交往……,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最后本文还针对上述的研究成果对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方向和城市规划理论的变革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与展望。在信息时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发展、排斥、融合等问题将会更加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城市规划工作者只有奋起迎战,不断扩大视野、努力吸取相关学科的营养,才能胜任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其他文献
气候、技术、文化与场所是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整个建筑史上一直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建筑创作进程中,建筑师应抱有积极的环境意识。 南昌市是江西
上海高校近代历史建筑是上海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着上海近代教育发展起来的,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历史产物,其形态发展变化对上海乃至全国近代建筑有着一定的影响。
当前,中国住宅建设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发展,公共住宅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人民群众新的消费热点。然而,面对这种情况,公共住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却明显滞后,严重限制着住宅发展
本文阐明了完形的基本概念,澄清了对完形即“形式”的狭隘认识。把握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精神,并对该学派的主要理论简明的归纳为简洁律,图底关系律和知觉恒常律三大核心规律。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目光集中到了“社区”上,这个城市社会组织管理在空间上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最能够体现出公众的参与程度
本文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地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在“以人为本”前提下,以创造人车和谐共存、适宜市民步行活动的车站地区公共空间环境为目标,探讨改善此类地区空间环境的规
一个建筑诞生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就应该反映外部环境赋予的特质,准确描述和完整把握具体场所精神,这样对于理解和创造建筑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设计应考虑基地环境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用地的关系是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针对乡村规划,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的研究中,对“人-地关系”特征的相关成果却非常缺乏,简单化的居民
历史研究和建筑实践的关系在建筑学领域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在1953-1965年间的政治意识形态背景下,针对这一议题中国建筑研究室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建筑耗能已经逐渐增长至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