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制甲醇联合转化新补碳工艺模拟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醇是一种化工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的基础性物料,做好其的生产对提高某些化工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经济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甲醇的生产方式大部分都是基于天然气水蒸汽催化转化制合成气,从而制甲醇。然而,这种方法制取的合成气氢碳比偏高,当用这种氢碳比偏高的合成气合成甲醇时,氢气的利用率很低,过量的氢气相当于惰性气体,需要在循环过程中排放,同时带出大量的CO和CO2使碳利用率下降,造成运行消耗的增加。因此,实现甲醇新鲜合成气的氢碳比最优化是甲醇生产节能降耗的一个关键,而优化氢碳比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补碳,即加入二氧化碳。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天然气原料,采用一段蒸汽转化和二段甲烷二氧化碳转化相结合的联合转化的新补碳工艺来生产甲醇,并用大型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其进行了全流程模拟。该联合转化新补碳工艺引进了一种新的合成气生产工艺,即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工艺(DMR),但该工艺的反应强吸热,所需温度高,能耗高,且催化剂易积碳。因此,将天然气蒸汽转化反应与其结合,使CH4、H2O和CO2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器中混合转化,水蒸气的存在可减少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中积碳的危害,还可将合成气中的氢碳比调节为理想最优值,提高氢气的利用率。总的来说,该联合转化新补碳工艺改变了合成气转化技术,使生产出的合成气更适宜于甲醇合成,这对甲醇生产的改进和优化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文中选取了应用最为广泛的一段蒸汽转化炉后补碳工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利用了软件Aspen plus对其整个生产流程进行了模拟及分析,并且找出了其中的不足,最后在补加二氧化碳思路的基础上开发了应用创新天然气转化方法的甲醇生产新流程。然后,在Aspen plus软件中选择了甲醇生产全过程中所需的设备模块和合适的物性方法,将联合转化新补碳工艺的生产流程进行了模拟及分析。最后,将一段蒸汽转化炉后补碳工艺与联合转化新补碳工艺从技术性、经济性、环境性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比较,比较结果说明了联合转化新补碳工艺比一段蒸汽转化炉后补碳工艺更符合工业生产的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联合转化新补碳工艺能够有效的降低甲醇生产过程中的氢气排放量、提高二氧化碳转化率和总碳转化率,以及总的能量消耗,从而降低单位甲醇生产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经济计算结果是运用Aspen Process Economic Analyzer软件得到的,其为在现实生产中做好对于甲醇生产经济的评估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总的来说,联合转化新补碳工艺在实现了二氧化碳更高效利用的同时减少了甲醇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重要的是,其在提高了生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甲醇生产的节能与环保。
其他文献
为保证自升式平台能够安全工作,设计自升式平台时必须要确定平台在工作海域的桩腿承载能力、抗滑移能力、抗倾覆能力和拔桩阻力。对平台插桩、拔桩、正常工作、风暴自存等工
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现状,根据教学方法探索的相关理论,对案例教学法、能力展示法、知识汇报法等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根据各类学科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
为了减小拔桩阻力,自升式钻井平台都配备有冲桩系统,用于在拔桩过程中对桩靴上、下土体进行冲桩。提出了一种自升式钻井平台冲桩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给出了桩靴底部吸附力计算
针对自升式钻井平台现有冲桩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冲桩系统改造方案,利用液压机构控制冲桩系统,能将所有冲桩喷嘴打开后同时冲桩。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冲桩能力明显得
介绍某大型数据中心园区供配电设计实例,包括负荷分析和计算,高压及低压配电拓扑,高压室、变电所、高压柴油发电机组设置。本项目同时包含T3机房和T4机房,对此类数据中心的配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为每个个体的发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特别是微博出现后,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与此同时,微博上各种公共性话题促进了公共领域
为建立一种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蜂蜜中的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单诺沙星、恩诺沙星、沙拉沙星、双氟沙星6种氟喹诺酮残留量的方法,采用QuEChER
为了更好与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本文将以班组为单位进行主题讨论。通过构建起本文主题分析的理论框架,从三个层面解构出了激励机制构建的价值取向,即企业层面、班组层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将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在感受课文人
本文主要讨论压水堆核电站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的核辐射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其内容有:①核电站厂房内的辐射源和辐射水平;②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③核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