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被认为与遗传、年龄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关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protein,LDLR)及其所介导的胞内信号系统在AD发病中的作用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病理学研究发现,该家族成员之一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2(LRP2,megalin)在脉络膜丛中的表达及其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遗传学研究更进一步发现LRP2基因突变可导致一些神经变性疾病(如Donnai-Barrow综合征)的发生。因此,LRP2是否也在AD发病机制发挥了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此前,来自高加索人群的研究发现,LRP2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增加AD的发病风险,而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却无类似相关性研究。我们采用碱基错配引入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CRS-RFLP)方法在182例AD患者和179例健康对照人群中,对LRP2基因启动子区rs3755166 SNP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发现LPR2rs3755166(G>A)等位基因的频率在AD患者和对照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 紧接着,我们在Aβ1-42处理后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发现LRP2蛋白表达的下调;利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下调LRP2后,可明显增加Aβ1-42诱导的细胞毒性及促凋亡作用,并发现这一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AKT的磷酸化来实现的。我们又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免疫共沉淀技术(CO-IP)证实LRP2可与AKT结合,且过表达LRP2mini-receptor后,可以有效拮抗Aβ1-42的毒性及促凋亡作用,而AKT抑制剂LY294002则可逆转LRP2的这一拮抗(保护)作用。 此外,我们对LPR2蛋白表达的上游调控机制进行了探讨。众所周知,microRNA是蛋白转录后修饰的重要机制,在蛋白表达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miR-146a在A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较正常对照表达上调,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检索、Western blot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分析,明确miR-146a可以通过与LRP2 mRNA的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region,UTR)结合,从而抑制LRP2的翻译,在SH-SY5Y细胞中,过表达miR-146a可显著下调LRP2的表达水平,影响LRP2的抗凋亡作用,使细胞对Aβ处理后的毒性更显著。 综上,LRP2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可能是AD发病的风险因素;LRP2蛋白具有拮抗Aβ毒性的细胞保护作用;miR-146a在AD患者PBMC中表达上调,可能参与调控了LRP2翻译,从而影响其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因此,检测外周血miR-146a的表达量可能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而用化学合成的miR-146a抑制剂下调miR-146a水平的异常增高,可能通过增强LRP2的细胞保护作用从而作为AD治疗的一种潜在新兴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