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在RD细胞诱导分化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k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小体核心组蛋白的尾部有多种共价修饰,包括乙酰化,磷酸化,甲基化和泛素化等。这些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可以改变染色质结构,进而影响非组蛋白转录因子与染色质的结合,在调节转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乙酰化不同,对组蛋白甲基化的作用知之甚少,尽管这种修饰已经被发现了近40年。当初由于不清楚具体发挥甲基化作用的酶类,很难探讨组蛋白甲基化与基因活化之间的直接联系。近些年一些具有精氨酸或赖氨酸甲基化作用的酶类陆续被鉴定出来。其中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家族(proteinargininemethyltransferases,PRMTs)就是一类含有高度保守结构域的具有甲基转移酶活性的酶类。其作用底物非常广泛,涉及真核细胞DNA和RNA介导的许多过程。其修饰组蛋白,调节转录因子,调整mRNA的稳定性,参与DNA损伤修复及装配剪接复合体的功能是几乎所有真核细胞功能所必需的。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起源于肌肉前体细胞,是一种儿童时期的软组织肉瘤,其恶性程度很高且较常见。人类胚胎型横纹肌肉瘤衍生的RD细胞,尽管表达成肌调节因子MyoD和生肌蛋白(Myogenin),但未能完成分化。为了深入了解该肿瘤的发病机理,探索可能用于体内的治疗靶点,本文以RD细胞为模型,从该肿瘤终末分化阻滞机理出发,主要研究对基因转录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组蛋白修饰酶--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s)在TPA(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诱导RD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对RD细胞分化过程中早期分化标志--生肌蛋白基因启动子区染色质的重塑以及转录相关因子的结合进行研究,为横纹肌肉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TPA诱导RD细胞分化过程中PRMT家族成员的表达情况TPA处理RD细胞过程中,流式细胞术显示,G2/M期数值增加,细胞周期明显阻滞;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PRMT家族基因在RD细胞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随着RD细胞分化时间的延长,表达有所增加;组蛋白精氨酸甲基化水平增加;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诱导后细胞出现分化后的形态改变,如胞体伸长,细胞内颗粒物增多;PRMT家族酶主要定位在胞浆中,细胞分化后进入细胞核。   二、PRMT家族酶对TPA诱导的RD细胞分化过程中生肌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1)构建并验证了PRMT家族各成员的有效siRNA质粒。构建并鉴定了PRMT5、PRMT6的过表达质粒pCDNA6-PRMT5(/PRMT6)-FLAG。   2)确定在RD细胞中,PRMT抑制剂AdOx的使用浓度为20μM。   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腺苷二醛AdOx处理的RD细胞退出细胞周期,处于G2/M期阻滞状态。WesternBlot检测到分化标志生肌蛋白的表达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说明细胞没有进入分化过程。免疫荧光实验结果也表明细胞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分化趋势。结果还显示随着TPA的诱导PCAF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且AdOx能明显抑制其表达。而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核心亚单位Brgl不论是在TPA诱导的过程中,还是AdOx处理前后都没有明显的改变。启动子活性分析实验结果提示TPA通过某种机制激活生肌蛋白基因的表达,而可被AdOx抑制的精氨酸甲基化作用可能是其激活途径的必经环节。以上AdOx处理细胞的实验结果提示,精氨酸甲基化过程是细胞分化形态的改变、主要转录因子活化、以及成肌相关因子激活所必需的。   4)应用siRNA干扰技术,经WesternBlot实验证明,TPA诱导增加的Myogenin蛋白在转染CARM1siRNA质粒后表达受到了明显的抑制,PCAF的表达也有所降低。且Myogenin和PCAF的入核量也都明显减少。过表达CARM1的实验结果显示Myogenin、PCAF和Brg1的核内表达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转染了CARM1siRNA的细胞,在TPA诱导过程中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分化趋势。此外,在转染各个PRMT特异的siRNA后,myogenin基因启动子活性都被明显抑制。结合上述AdOx作用的相关实验,这些结果都显示PRMT家族酶在肌肉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Myogenin基因启动子活性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Brgl促进生肌蛋白表达的过程中,CARM1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CARM1也是PCAF增强生肌蛋白启动子活性所必需的调控因子。而p300可能与CARM1相互作用来协同增强myogenin启动子活性。   三、PRMT家族酶对TPA诱导的RD细胞分化过程中生肌蛋白基因染色质水平的调控作用1)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结果表明,未经TPA诱导的对照RD细胞中,CARM1并不与生肌蛋白基因启动子区结合,TPA诱导3小时后,CARM1开始结合到启动子上。6小时后,结合更加明显,而SB的处理不改变CARM1的结合,说明CARM1被募集到myogenin启动子上是非p38依赖性的。   2)未经处理的RD细胞生肌蛋白启动子区组蛋白H3有一定水平的乙酰化,而组蛋白H4的精氨酸甲基化水平较低,TPA诱导后组蛋白乙酰化和精氨酸甲基化水平都明显升高,且经AdOx或SB处理后都受到了抑制。   3)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亚基BAF60和Brgl处理前不结合在生肌蛋白启动子上,TPA诱导后结合明显增加,这种结合依赖于p38和精氨酸甲基化作用。   4)乙酰基转移酶p300在生理状态下就结合在生肌蛋白的启动子上,TPA诱导和SB处理后都没有改变,但.AdOx处理明显抑制其结合。p300/CBP协同因子--PCAF只在TPA诱导后结合到启动子上,但这种结合并不依赖于p38,而依赖于可被AdOx抑制的精氨酸甲基化作用。   5)肌细胞分化调节因子MyoD不论是在TPA诱导前后,还是SB或AdOx处理过程中,都结合在启动子上且没有明显的改变。PRMT5生理条件下不结合到启动子上,TPA诱导后明显结合,这种结合依赖于p38和精氨酸甲基化作用。   6)RNA聚合酶polⅡ生理状态下在生肌蛋白启动子上有一定的结合,TPA诱导后结合增加,而SB或AdOx处理都可对其结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不完全。   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PRMT家族酶在RD细胞的诱导分化过程中具有正调节作用。通过该类酶促的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以及其他调节因子对组蛋白的修饰或转录因子的活化,可有效地促进生肌蛋白基因表达,并导致RD细胞的分化。本研究显示深入研究精氨酸甲基转移酶的调控机制有助于对肌肉细胞诱导分化机制的认识,并将为横纹肌肉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通过采集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不同胁迫浓度下农田土壤样品,对微生物三大主要类群和功能群数量、土壤呼吸、土壤酶活性等土壤微生物和生化指标进行测定,首次
麦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作为小麦贮藏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和含量对小麦面粉的烘烤品质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小麦近缘种蛋白质含量丰富,存在可用于改良普通小麦
子叶节区理论(Cotyledon node zone theory)是谷安根教授等于1990年创立的,第一次把双子叶植物幼苗形态分成子叶节区(Cotyledon node zone)、上胚轴—苗区(Epicotylary-shoot zone)和下胚轴—根区(Hypocotyl-root zone)等三个部分。子叶节区又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本文根据子叶节区理论,采用幼苗分区定位法,运用植物解剖学
大豆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而土壤盐渍化和线虫病严重抑制了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培育耐盐抗线虫大豆新品种对提高大豆产量无疑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的目的是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胚尖高效遗传转化方法,将分别来自三种耐盐性不同的植物的与阴离子清除有关的甲基转移酶基因导入大豆中,以期为植物基因工程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同时为大豆的遗传育种提供新资料。对大豆的灭菌方法、外植体的优化、分化和拔高培养基的优化、生根培养
作为人工培育微型生物结皮治沙为目标的荒漠地衣共生菌藻营养繁殖生物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本论文以作者采自陕西安塞墩滩山荒漠结皮中的喇叭石蕊地衣为材料,从中进行了共生菌藻的
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溶栓疗法是血栓性疾病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是纤溶酶原激活剂类,尽管这些药物的疗效肯定,但还存在许多缺陷,而且价格昂贵。因此研制高效、快速、价廉的新型溶栓药物的需求迫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纤溶酶产生菌株芽孢杆菌BS-26的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该菌株产生的纤溶酶的部分性质及酶的分离纯化。通
蚯蚓蛋白水解酶(earthworm protease,EP)是一类在蚯蚓体内分离到的具有纤溶酶活性和激活纤溶酶原作用的蛋白水解酶。因具有抗凝、纤溶和溶栓作用,可以作为溶栓药物治疗因血栓引起
高浓度的NaCl可引起盐胁迫,进一步使植物的新陈代谢紊乱,包括K~+/Na~+比率的不平衡,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对植物组织造成伤害。而Na~+/H~+逆向转运蛋白可以促使Na~+和H~+的跨膜
接骨木(Sambucus sieboldiana(Miq.)Blume ex Graeb),属忍冬科(Caprifoliaceae)接骨木属(Sambucus Linn)落叶灌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