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及国家竞技水平的提升,闭合性跟腱断裂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在临床上,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有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多且成本高,但非手术治疗会引起跟腱的二次断裂。因此,在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时,研究促进跟腱愈合并能降低跟腱再断裂率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是全血经离心后提取的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其富含各类细胞因子,如PDG、TGF-β、VEGF、IGF及bFGF等。PRP可以从从患者的自体外周血中提取,并通过离心而获取高浓缩的血小板。由于其血小板含量较正常全血高数倍且富含各类细胞因子,PRP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在临床上已成为研究热点。在PRP在骨科损伤中应用以来,大部分文献报道PRP中的血小板及各类生长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各类细胞因子综合作用下表现出良好的促进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但也有文献报道PRP并没有明显的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作用。因此,PRP在骨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还存在争议。我们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制备跟腱断裂模型,通过局部应用PRP后观察大鼠新生跟腱的胶原纤维生成及组织学、生物力学变化,探索局部应用PRP对闭合性断裂跟腱愈合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有效愈合时间,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目的通过大鼠断裂跟腱周围注射PRP,观察PRP对大鼠跟腱断裂早期愈合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PRP及PPP的制备取10只大鼠行戊巴比妥腹腔麻醉后,用预先肝素化的10mL注射器行心脏穿刺采血。采用Landesberg低密度两次离心法制备PRP。用移液器抽取离心管顶端部分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 PPP)备用,剩余弃上清悬置后即为PRP。2、动物分组取36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PPP组及PRP组,每组12只。3、动物模型制作及处理将3组大鼠行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麻醉,无菌条件下于双侧跟腱跟骨止点以近7mm处作横向切口,显露并切断跟腱,制备长2mm的缺损。造模完成后,PRP组和PPP组大鼠双侧跟腱断端周围分别注射PRP及PPP,至跟腱局部形成肿胀,每侧跟腱注射量约为100μL,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伤口直接缝合。之后每周PPP组和PRP组跟腱周围局部注射1次,每次100ul,至处死取材。术后大鼠不行外固定,笼中饲养,任其自由活动,术后3d每天肌肉注射40万U青霉素预防感染。4、标本观察术后观察大鼠存活、活动及伤口感染等一般情况,以及大鼠跟腱愈合及跟腱粘连情况,并对4周时跟腱进行粘连度分级。获取标本切片行HE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跟腱组织新生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形成情况。5、指标测量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Ⅰ型胶原纤维阳性密度值,并在术后4周时对大鼠跟腱行生物力学测试,包括跟腱最大滑动距离、跟腱弹性模量及跟腱最大抗拉力。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满足方差齐性,组间分析差异显著时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方差分析不齐,组间分析差异显著时采用Dunnett法进行多重比较;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1、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跟腱水肿逐渐减退,滑动性逐渐改善;术后3周内各组跟腱粘连逐渐加重,4周时减轻,各组跟腱粘连程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32,P=0.489)。2、术后1周PRP组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及胶原纤维增殖较空白对照组、PPP组明显,之后炎症反应及毛细血管生成逐渐减少;各时间点各组均可见Ⅰ型胶原纤维阳性表达染色,其中1、2、3周时PRP组阳性染色纤维多于空白对照组和PPP组(分别为F=428.242, P=0.000、F=12.030, P=0.001和F=70.684,P=0.000),4周时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14,P=0.107)。3、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周时,3组跟腱最大滑动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132,P=0.144);PRP组跟腱弹性模量及最大抗拉力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PPP组(F=16.242, P=0.000; F=20.593, P=0.000)。结论在大鼠跟腱断裂早期愈合过程中,于大鼠断裂跟腱周围局部注射PRP,能促进跟腱及周围组织的毛细血管生成,减轻损伤组织的炎症反应。跟腱断端周围注射PRP能促进跟腱Ⅰ型胶原纤维的增殖,并能增强跟腱愈合的强度和刚度。跟腱断裂早期于跟腱断端周围注射PRP能促进大鼠跟腱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