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游西记”中的“西洋宪政”图景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术界对“游西记”的整体性研究尚未展开,对清末国人如何面对“西洋宪政”的理解亦不清晰。因而本文以此为研究主题,力求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提炼和阐释,从法学的角度揭示清末国人理解“西洋宪政”的基本历程。这一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问题,即国人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方式来理解“西洋宪政”,这样理解的“西洋宪政”对清末中国有何实质性的影响;二是宪政方面,“西洋究政”是清末国人关注的重点,因为它能解决清政府的正当性危机,那他们对宪政的正当性有何认识,对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有何看法。  在落后即被挨打的清末,国人对“落后”的认识实际上有一个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对“西洋宪政”的认识逐渐深入,这意味着落后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在不断地刺激着清末国人。拯救民族、国家于危难之间,为中华之崛起而思考,救亡图存是这一时代的主题,寻求富国强兵的良方是整个民族的心声。这里的逻辑是“落后-挨打-救亡-求富强”,它始终阴魂不散的盘旋于清末国人的心头。因而,这样的语境对国人理解“西洋宪政”必然有所制约,那这种制约与理解的机制又是在怎样运行,尤其是在“游西记”这一特殊的载体中?  我们知道,国人亲历西洋的体悟比之阅读西人在华著述、国人在华编译西著有更深切的理解,而“游西记”正是国人亲历西洋的载体。研究“游西记”以查明国人理解“西洋宪政”的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首先,这一载体并非国人对“西洋宪政”的系统解读,更多是“游西记”零散记录了某些观点。其次,国人亲历西洋,自觉或不自觉的带着某种“求富强”的心态,亦足在重构国家正当性的新话语体系。再次,国人解读“西洋宪政”,是在进行中外文明之间的交流,即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进行对比、思考、抉择基础上的意义联结,这种联结的方式可以“行游”理论解释。  以“行游”理论解读清末“游西记”,我们发现,国人对“西洋宪政”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1800-1866年为第一个阶段。在此期间,天朝上国的小民冒险西洋,对宪政不过匆匆一瞥,似乎并未意识到它的特殊价值,但“西洋宪政”毕竟进入了他们的视线。这表明,“西洋宪政”的特殊之处诱发了国人的兴趣,进而表现在国人的潜意识中;“西洋宪政”关于政府正当性的特别论证方式有征服国人的潜能。然而,此间的“游西记”作者只是普普通通的底层“士大夫”,他们还没有龚自珍、魏源等人的时代敏感与警觉,在面对“西洋宪政”时,更多的是在旁观。“旁观”是一种心态,在旁边慢慢观看,一种轻松加愉悦的猎奇,没有紧迫感、使命感与探索精神。  1866-1900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游西记”作者大多是科举出身的传统士大夫,他们身着官服,吃着朝廷俸禄,代表清政府在西洋世界为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奔波。与此同时,作为有着“治国平天下”抱负的儒家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已经意识到传统政府正当性岌岌可危,急需新的论证方式提供正当性支持。他们注意到西洋各种不同的宪政模式均能为政府提供正当性论证。宪政在此时进入他们的视野,他们在中国传统、西方不同宪政模式之间来回穿梭,对比、思考并有所抉择,在各自选定的宪政模式与中国传统之间构建意义联结,以为清政府提供正当性论证的新话语体系。应当讲,他们是中国认识“西洋宪政”的探索者。所谓“探索”,表明这些士大夫以其使命感在西方奔波,探索富国强兵之方:同时表明他们对比、思考、抉择的时间、空间还算充足。从探索心态与精神上看,此时的士大夫可以说是“西洋宪政”的中国早期研究者。  1901-1911年为第三个阶段。此时,八国联军侵华扫尽了大清皇室最后的脸面,同时激发了国人对宪政的期望;日俄战争固然是中华屈辱的一个缩影,但却让国人对宪政的渴望更为急迫。宪政,在此时成了救亡图存的唯一良方。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游西方的清末国人对“西洋宪政”的追求目的明确。他们迫不及待的追寻“西洋宪政”的国家安排,尤其是部门设置,在囫囵吞枣中解读。此时,他们是“西洋宪政”的“学习者”。“学习”意味着他们对“西洋宪政”知识的了解渴望,渴望到没有多余的时间在其中寻求中外文明之间的对比、思考与抉择。在此意义上,他们的心态已经不同于上一阶段。换言之,这些士大夫大都各自在心底选定了西洋宪政的模式,此时到西方学习不过是寻求对宪政模式的进一步认知与确认。  应当讲,“游西记”介绍“西洋宪政”,对当时“宪政”思想以及政局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即行游西洋的经历影响了游西记作者宪政观念的形成,他们的这种宪政观念又影响了晚清宪政思想的发展;与此同时,五大臣宪政考察推动了晚清预备立宪的进程,其他游西记作者亦在此进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此外,“游西记”亦在观念与制度方面推进了的中国现代化进程。  从总体上看,以“行游”理论解读清末“游西记”,我们需要关注以下问题。首先,“游西记”作者行游西洋是否带着目的,带着什么目的,这是研究游西记所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其次,“游西记”作者各有不同立场,其文化立场是否会影响他们对“西洋宪政”的理解?复次,“游西记”对“西洋宪政”的认知到底是怎样的,本文必须有一个最后的交代。最后,以“行游”理论审视“游西记”,则必须回答其理论所涉及的文化认证问题。简单讲,不断地战败使国人逐渐意识到中国正处于“大变局”时代,为应对这一变局我们需要了解外国,这促使国人走向世界。当然,持改良立场的士人在认识“西方宪政”图景方面远超越于持保守立场的士人。无论是官身抑或私人,传统士人在认识“西方宪政”时均有传统文化的视域,不可避免的从中国文化出发审视这一政制现象。总体而言,不涉官场的士人在认识“西方宪政”图景时,比之官员更为深刻。正是在此情况下,来自西方的宪政观念与制度逐渐在国人笔下、心中生成。不可否认,这一生成仍很稚嫩。在这一过程中,游西记作者逐渐形成了他们对于中西宪政文化的认证结果。张德彝在不断接触西洋宪政的过程中,对圣人之道优先性立场的捍卫是艰辛的,因为他始终坚持中国伦理之道的优越性,对西洋技术表示赞赏,对中西政制则认为各有本末,这就需要他为中国政制及其思想做彻底的辩护。而其他游西记作者则对西洋宪政的文化认证有五种结果。一是强调中国文化的优先地位,以此解释或批判西洋;二是强调西学中源,不必学习西洋;三是强调西学中源,主张学习西洋;四是主张返古以救时,即强调西学中源,主张借西洋而解经典;五是西洋文化是独立于中国的另一种文明。
其他文献
摩托车乘员头盔是重要的交通安全防护用品,其主要功能是当摩托车发生碰撞事故时,能有效保护司乘人员头部,减轻激烈碰撞时带来的强大冲击力或防止尖锐物体直接剌入头部.
督查工作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确保决策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和保证。督查工作的对象是直属下一级组织的领导班子及其 Inspection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ff
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在两个方面对戊戌维新史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是帮助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细节,二是确立了以康有为为中心的戊戌变法史宏观叙述模式.对上述第一方面人
学位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总面积1.52万km2,大体地貌是“五山四陵一分川”.辖8县1市7区,总人口680万,其中农业人口468万.全市耕地面积36万hm2,其中旱地面积26.9
2004年以来,四川省达州市把支部班子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为主要内容的“三村建设”作为抓手,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初步探索出农村基层党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强劲脚步,愈来愈多的新型教育理念逐渐被应用于高中政治课堂中,生命化教育理念作为众多教育理念之一,在实现高中政治有效教学、遵循教育改革要求标
期刊
为克服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依赖人为经验选择学习参数,以及标准遗传算法(GA)存在早熟收敛等不足,提出自适应随机遗传优化算法(ARGA),利用ARGA算法优化选择LSSVM惩罚因
品种权人许可被许可人以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以下简称种子),或者以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种子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种子的,应当符合种子生产、经
所有油田在其生命周期内,均会面临采出原油伴水的问题.采出液在金属设备中运移时,这些未处理掉的水分必然造成能源浪费、设备腐蚀等问题.立足于节能降耗,针对原油预处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