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gr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结构的损伤是通过可测量识别量的变化来直接进行识别的,例如对于一个剪切型结构,它的位移是可测的,可以通过侧向位移量的变化来识别刚度的变化,进而对结构中存在的损伤进行有效的识别。但是对于一个弯剪型的结构,当发生损伤时,除了位移发生变化外,还存在着转角,而转角通常不易测量的。所以一般的损伤识别方法难以识别这类结构的损伤。 本文就是在分析现有弯剪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由于小波变换具有自适应分辨分析的优良性质,因此非常适合用于结构损伤的识别。本文就如何对结构的损伤参数进行小波分析,并对如何通过小波分析识别弯剪性结构的损伤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主要思想是:不测量结构的转角,而是通过结构振型和能量的变化来进行损伤的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对现有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根据各损伤识别技术的特点指出了其适用环境和优缺点,指出了今后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 (2)介绍了小波分析的主要理论和常用小波函数,并介绍了近年来小波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 (3)对悬臂梁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悬臂梁结构的位移模态,并对它们分别进行小波变换,通过小波变换系数差和模态变化量的小波变化系数进行损伤的定位,得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然后将这个方法应用于一个平面框架结构中,经分析知此方法对框架结构中的柱构件损伤有着较理想的识别效果。 (4)对平面框架结构进行激励,得到激励作用下的位移时程曲线,对损伤前后的数据进行小波包分解,通过小波包分量能量曲率差,进行损伤的定位和损伤程度的识别,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土木工程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结构朝着高(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大(大跨度,大空间结构)、重(重载结构)、特(特种结构及特殊用途)的方向
随着大跨建筑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构想可以覆盖局部区域城市的千米级超大跨穹顶。而当穹顶跨度达到千米量级时,如何营造舒适的内部风环境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除了通风换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由于其具有质轻、高强、施工快捷等优点而在结构工程加固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加固后的结构通常都会经受环境因素的侵蚀,例如紫外线照射、干湿循环
学位
天津市慈海桥将桥梁和观光摩天轮建造在一起,其结构形式新颖,受力复杂。摩天轮结构除了满足一般高耸结构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外,特别需要满足结构的变形和舒适度的要求。因
桅杆结构由柔软的纤绳和细长的杆身组成,是高柔结构,在随机风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幅度的振动,疲劳破坏是主要破坏形式。近几十年来,大量高耸结构特别是桅杆结构受风破坏事故频
近年来我国在换流站建设方面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几乎所有换流站的主控楼阀厅结构都是由外方设计,有时甚至连其加工制造也是在国外完成的,并且,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中至今没
磷是饮用水水质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之一,磷的去除在饮用水处理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吸附技术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目前已成为饮用水除磷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针对饮
输电塔是高压送电线路上最常用的支持物,一般由角钢通过螺栓连接组成。由于角钢为单轴对称截面的薄壁构件,且为一肢上偏心连接,再加上输电塔结构的形式多样,对其受力性能精确分析
连云港海相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高、孔隙比高、强度低及高触变性等特点,其工程性质较差,是我国岩土工程学术界研究软土的典型特例之一,也是该地区基坑支护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