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炔烃的环加成反应构建环状化合物的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环状化合物,包括碳环、杂环、螺环、桥环等环状化合物。不但在许多已知天然产物以及药物分子中普遍都含有有机环状化合物,而且有机环状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一类中间体。因此环状分子的合成及其发展新合成方法的研究一直是有机化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之一,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合成一些重要环状分子尤其是七元环及其更大环的高效方法并不多,并且常用的方法需要多步反应,选择性不好,反应底物适用范围局限性大。因此,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的方法合成此类化合物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炔烃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原料之一。由炔烃化合物出发,通过各种化学方法转化,可得到丰富的复杂的官能团化产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炔烃的环加成反应,即以炔烃为底物出发,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巧妙的实现各种环状骨架的合成。该反应可以一步构建多个新化学键,具有良好的原子经济性、区域选择性以及立体选择性,而且产物中保留的双键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各种有用的官能团,因此在有机合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主要以构建应用价值高的有机环状化合物为导向,对炔烃的环加成反应方法进行研究。本论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论文第一章详细评述了近年来有关炔烃的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主要从炔烃的环加成反应类型进行综合评述,包括:炔烃的[5+2]环加成反应、炔烃的[4+2]环加成反应、炔烃的其它类型环加成反应。(2)论文第二章中发展了一种新型的三氯化铁与三氟化硼乙醚协同催化2-(2-氨基乙基)环氧乙烷与炔烃的[5+2]环加成反应。各类末端炔、中间炔都能以中等到高的产率以及高区域选择性合成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及医药价值的多取代七元氮杂环吖庚因(Azepines)。该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快速,只需室温下搅拌5-10分钟,环境友好,仅有水作为唯一副产物生成,选择性高。最为重要的是,反应底物的手性碳原子,在经历反应后,保持绝对构型不变。通过对机理的详细研究表明,反应先后经历了三元氧杂环的开环、炔烃参与环化以及E2消除过程。(3)论文第三章中建立了一种铜催化α-溴代苯丙酮与炔烃的[4+2]环加成反应新方法。在铜催化下,α-溴代苯丙酮产生同碳自由基,来引发与炔烃的串联环化反应,一步法生成三个新的C-C键,为合成各种应用价值极高的多取代萘酮衍生物提供了一条简单、高效的方法。该反应的最优条件为:10 mol%的六氟磷酸四乙腈铜作为催化剂,20 mol%的邻菲哆啉作为配体,2.0当量的碳酸钾作为碱,120℃下,以甲苯作为溶剂,氩气下反应16小时。相关机理控制实验表明该反应经历了自由基过程。
其他文献
甜高梁膜下滴灌干播湿出栽培技术具有节约用水,增温保墒,改善光照,减少埂渠,节约肥料,节约成本的优点:从整地施肥、杂草防除、铺管覆膜、千播湿出、田间管理等几个环节阐述了其栽培
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要坚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这进一步明确了落实“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
报纸
本文主要对高铝结合剂结合SiC窑具材料抗热震性与材料本质,热循环次数、冷却介质、结合剂含量、成型压力、颗粒级配、杂质引入量诸方面进行探讨并进行电镜分析研究.为合理选
刘敏、阮李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36期撰文,从定位与定性两个维度分析了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权,分析了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权受侵害的根源,最后提出了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权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外译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遭遇困境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
提升亲和力是新时代增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提升亲和力实质上是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互性,使教育对象对教育主体及其
将大气污染研究热点引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文简要分析其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
目前,P2P已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信贷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2018以来P2P平台“爆雷”事件不断,平台整顿蓄势待发。文章使用Lending Club平台数据研究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以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 cell,VEC)受损、功能障碍为起始,继而血浆脂质侵入内皮下,引起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
本文对新世纪谍战电视剧中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新世纪谍战剧人物形象塑造的瓶颈,同时对谍战剧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