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2预氧化处理大庆某水厂微污染含藻水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工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逐年增加,致使我国的湖泊水质恶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藻类性质十分稳定,比重小,常规混凝难以去除,给净水处理造成巨大困难,而富营养化情况一旦发生,治理和恢复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二氧化氯预氧化技术通过改变藻细胞表面形态、Zeta电位、细胞比重,能够很好的杀灭藻细胞,改善水体状况,对后续混凝过程起到助凝效果,运用二氧化氯进行预氧化处理能够得到满意的处理效果。龙虎泡水库水夏季藻类的大量繁殖,给水厂运行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增加了水厂的处理负荷。本文主要进行了ClO2预氧化处理微污染含藻水效能研究、ClO2预氧化处理工艺优化与影响因素研究、ClO2预氧化在大庆某水厂生产应用效能探究,通过检测处理前后浊度、UV254、CODMn、藻密度和叶绿素-a的变化,探究二氧化氯助凝及除藻效能。单纯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氧化试验表明,二氧化氯氧化作用对水中浊度的去除效果不明显,投加量达到4mg/L时,去除率仅为20%左右。经过二氧化氯预氧化处理后,水中UV254和CODMn数值都要高于原水。单纯的二氧化氯氧化作用对藻有较好的杀灭效果,1.5mg/L时就能杀灭原水中90%以上的藻类。二氧化氯预氧化+混凝处理试验表明,二氧化氯氧化作用能够促进混凝过程,当二氧化氯投加量维持在0.8mg/L时,在同样的混凝剂作用下,能使浊度的去除效果提高5个百分点。二氧化氯氧化作用后,再进行混凝反应会使水中的UV254和CODMn进一步下降,低于单纯混凝作用。二氧化氯预氧化+混凝处理对藻的去除效果十分显著,当二氧化氯投加1.0mg/L,混凝剂投加量仅为1.0mg/L时,藻类的去除率就能达到87.65%。二氧化氯和高锰酸钾强化混凝的对比试验表明,二氧化氯对混凝处理的助凝效果要优于高锰酸钾,但二者对CODMn的去除效果都不是特别明显。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预氧化对水中藻类均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是二氧化氯处理效果要好于高锰酸钾,1.0mg/L的二氧化氯就能达到1.5mg/L高锰酸钾的去除效果。二氧化氯接触时间试验表明,二氧化氯在3~12min内就能对藻类起到很好的杀灭效果的,在氧化作用30min后投加聚合氯化铁铝进行混凝反应,能够得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再延长氧化时间对水质的改变并不明显。通过改变原水条件可知,二氧化氯在pH范围为3~8之间均能发挥较好的氧化作用,但当pH高于9以后,二氧化氯对藻密度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都会显著的下降。而原水中有机物浓度对二氧化氯除藻效能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原水中有机物含量的增加,二氧化氯对藻类去除效果将会显著下降。
其他文献
在沿江、环湖和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软土。采用常规桩基础时,不考虑基础底板下地基土的地基承载力,布桩密度往往较大,软土的结构性遭到破坏,同时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挤土问题,使环
目前,体外预应力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体外预应力结构也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旧桥加固和桥梁建设之中.体外预应力结构中两个最关键的结构就是转向与锚固结构,同
墙板内置无粘结钢板支撑(panel BRB)是一种以外部墙板为约束构件的防屈曲支撑(BRB)。外部墙板与内置支撑之间敷设无粘结材料或留置间隙,内置钢板支撑用于抵抗支撑所承担的全部楼层
给水水源受到污染时,传统的净水工艺系统难以与此相适应,不能有效去除原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与此同时,公众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却不断提高.因此改进水处理工艺,提高供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人们不仅要求其具有安全、美观的结构,而且要求其具有保温、隔声、隔振、防潮的性能,于是国家提出了各地民用建筑实
地震区建筑物的抗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多高层结构的控制荷载往往是地震荷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结构方案是否优秀就看它抗震性能如何。研究表明,TMD的减震效果较
混凝土结构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工程质量事故却时有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究其原因往往是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不足。因此,检测实体混凝土强度十分重要。
絮凝沉淀作为主要的常规工艺,其作用主要是去除水中的胶体粒子和微小悬浮物,在絮凝过程中,水中的胶体粒子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以及网捕卷扫等多种作用形式破坏胶体粒子的
分馏塔是石油化工产品分馏的一种设备,工作过程中,温度达到零下一百多摄氏度,因此分馏塔工作时必须采取隔温措施。FON系列分馏塔是一种空气分馏设备,在长期应用中形成了三种
盾构法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历来是隧道建设工程师们所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对盾构法隧道引起的地表沉降的模式以及量值进行预测更是他们急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我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