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神经—PID融合的控制策略的工程应用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p5c115f6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控制和神经控制是智能控制的前沿领域,文章对模糊控制和神经控制的设计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针对基于数学模型的传统PID控制方法不能满足具有不确定性、难以精确建模的复杂控制系统设计的要求,采用了多种模糊—神经—PID融合的控制策略,并对工程实际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所采用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总结了自动控制理论、模糊控制、神经控制的发展,研究状况和展望;指出传统PID控制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阐明了设计先进PID控制策略的必要性。2)研究了模糊控制和自适应单神经元控制的原理和设计方法。3)针对锅炉燃烧器这类存在大惯性环节,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控制对象,采用了模糊PID复合控制策略。这种策略在大偏差范围内采用模糊控制,加快动态响应过程;在小偏差范围内转换为PID控制,消除稳态误差,实现精确控制。通过MATLAB仿真实验表明,模糊PID复合控制能够满足系统要求,具有良好的快速性和稳态精度,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抗干扰力,体现了优异的控制品质。4)针对过热汽温调节系统这样一个存在非线性耦合、大滞后、多变量、干扰强的复杂被控对象,采用基于单神经元网络的智能PID控制。该方法利用了神经元具有高度的容错性,鲁棒性,自组织,自学习和实时处理等特点对过热气温调节系统进行控制。通过MATLAB仿真实验表明,基于单神经元网络的智能PID控制方法具有算法简单、实时性好的特点,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自学习能力和较强的鲁棒性。5)将模糊PID复合控制策略和基于单神经元网络的智能PID控制方法融合采用了模糊—神经—PID融合的控制策略,通过MATLAB仿真实验表明模糊—神经—PID融合的先进控制策略综合了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传统PID的优点,比前面两种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快速性和控制精度。表现出及其优异的控制品质。
其他文献
《纲要》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这说明:早期阅
本文首先针对中性点不接地电网情况,对电网正常运行和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电网状态和主要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由此引出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正常运行时的电网状态,以及单相接地时消弧线圈的补偿原理。其次,详细列举了当前相对比较成熟的电网对地电容电流的检测方法,对这些检测方法进行了原理分析和公式推导,并对它们的精确程度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成功开发了以单片机为核心具有自动跟踪补偿功能的
由于道教与山水画在艺术思想上有天然的联系,历史上许多高道皆为山水画名家。诚清道人对道有独特的领悟,又长期浸润在青城山,他能从山水中感悟到独特的生命体验,故其画作让人
黄陵电厂110kV鲁热Ⅰ、Ⅱ线为典型架空短线,常规保护满足不了该线路保护的选择性要求,它的故障将引起电厂的跳机、停产。本论文针对该线路的特点,分析电流差动保护原理及其故障
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当前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电力领域通过分布式电源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可实现能源的清洁替代。微电网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有效方式,其运行的经济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电力系统动态经济调度是保证系统运行效率,提高系统运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针对微电网动态经济调度方法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从对微电源的运行特性分析入手,归纳总结了面向动态经济调度的微电源特性模型。
随着处理器内核电压降至1V以下,其电流消耗则不断上升,未来的负载点电源(POL)要求有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快的瞬态响应速度。对于瞬态响应性能的研究,通常单纯地只对主电路或控制方法进行优化,本论文则综合考虑了上述两方面因素,以输入电压12V、输出电压可调0.9V-3.3V/16A(最大输出电流)、采用同步整流BUCK电路的POL样机设计为例,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介绍了负载点电源的主电路
本文介绍一种高精度、准实时而系统简单的光学测量方法,它是通过测量被物体表面扭曲的结构光强度分布的位相来实现对物体三维形貌的测量的。该方法利用计算机实现相移,采用CCD
配电自动化的实时数据、故障自动处理的判据、开关设备的运行工况等数据都来源于配电终端,并通过配电终端来进行故障隔离、负荷转移和对非故障区段恢复供电。因此,配电终端是配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各种理论计算方法和分子模拟技术的发展,药物设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合理药物设计的阶段。其内容的核心是,针对酶、受体、离子通道以及核酸等潜在的药物设计靶点,并参考其它内源性配体或天然产物底物的化学结构特征设计出合理的药物分子,以发现选择性作用于某种靶点的新药;其方法的核心是对受体-配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合理药物设计已成为国际上十分活跃的科学研究领域。本论文以人体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