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和相互交流的工具。文化这一概念涵盖了在一个特定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并认同的价值观念、信仰、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通过语言这一文化的载体,跨文化的交流得以实现并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在历史过程中语言对于某种文化的塑造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和作用给译者带来了挑战,要求其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更要熟悉和了解两种文化,以便在涉及到与文化差异有关的翻译问题时能很好地加以解决,达到文化间交流的目的。由于受到在一种文化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及文学系统中的诗学的影响,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介绍并宣传某一特定主题和文学体裁的目的。长期以来,《红楼梦》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历史中最为出色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它自从问世就被广为流传,人们一直致力于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和分析。五四运动前,早期的红学研究以索隐派为主,尝试将小说中隐去的真事钩索出来;五四运动后,以胡适为代表的考据派对小说的版本、作者等进行了严密而细致的考据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小说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政治历史小说这一主题一度成为研究中心;文化大革命以后,关于阶级矛盾和阶级分析的讨论得到了重新的评价,对小说文学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多侧重于结构、人物塑造、语言及描写等方面。这一时期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小说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译作的主题需要与当时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此外,通过源语诗学所传达的文学形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做到尽量保留。因此,译者在将新的文学体裁介绍给外国读者时,也要保留其文学形式的异域特色。《红楼梦》的英译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主要为零星章节的译本或删节后的译本,其目的在于讲述悲惨的宝黛爱情故事或描绘中国特有的社会风俗。由杨宪益夫妇翻译的全译本自问世以来就成为研究的焦点,人们大多关注于译本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品忠实地翻译介绍给西方读者。杨宪益夫妇在翻译时受到了当时红学研究成果的很大影响,忠实地译出了小说所要揭露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等政治社会主题。本文试图运用文化学派关于意识形态与诗学影响翻译的理论,分析从杨氏夫妇英译本《红楼梦》中找到的译例并观察意识形态与诗学在译作中的体现。除引言与结论部分外,本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概述文化的定义及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第二章介绍了“文化学派”及其关于意识形态和诗学的相关理论;接下来,在第三章中作者全面介绍了《红楼梦》这部小说、其作者曹雪芹以及对小说的各种研究,包括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旧红学”研究、五四以后由胡适带领建立的“新红学”研究、1954年毛主席发起的对胡适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批评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后的文学领域的研究等。同时,第四章介绍了《红楼梦》的几种英译本,尤其是杨氏夫妇翻译的全译本。在第五章中,作者对从杨译本《红楼梦》中选取的译例加以分析,从而观察意识形态与诗学影响译本的方式及其在译本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