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分子马达驱动蛋白仿生运输体系的组装与调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尺寸的生物分子马达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如对微米级或纳米级的多组分材料的可控操纵;能够以很高的速度负载比其本身重几千倍的物质;可以把ATP水解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不需要中间形式如热能和电能,并且转化率达到了50%等等。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分子马达在构筑微米级和纳米级新功能材料及器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被广泛应用在物质运输、生物传感和表面形貌研究等领域中。  本论文是基于仿生体系分子组装的思路,将线性生物分子马达驱动蛋白与层层组装的纳米管/微球共组装,设计和构筑了基于驱动蛋白—微管体系的分子马达—微纳米材料杂化体系,并研究了驱动蛋白—微管体系中微管运动方向和运动“开关”的有效控制及其在纳米器件研究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第一,微管是由普通微管蛋白单体、荧光标记的微管蛋白单体和生物素标记的微管蛋白单体按1∶1∶1的比例体外聚合而成的。通过调控聚合条件,成功地聚合出平均长度为几十微米,荧光信号较强的微管。将C端组氨酸标记的驱动蛋白质粒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表达,并用镍—氨基三乙酸琼脂糖树脂(nickel-nitrilotriacetic acid agarose resin)柱提纯得到了驱动蛋白。在此基础上,通过滑动试验研究了微管和驱动蛋白的生物活性。本部分工作为后续构筑基于驱动蛋白—微管运输体系的仿生纳米器件奠定了基础。  第二,微管运动方向的控制:利用层层组装技术制备线性纳米管,以组装的纳米管为轨道,引导微管的单向线性运动。我们以聚碳酸酯(PC)为模板,聚烯丙基氯化铵(PAH)和聚苯乙烯磺酸钠(DSS)为组装壁材,制备了尺寸均匀,末端开口,且分散性良好的纳米管。这些纳米管的内壁被Ni-NTA复合物功能化,可以特异的与驱动蛋白含组氨酸标签的尾部作用,而不影响驱动蛋白与微管作用的头部,这样被固定在纳米管内壁的驱动蛋白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生物活性,发挥其马达功能。做无规运动的微管进入纳米管后,可以在纳米管内壁固定的驱动蛋白牵引下沿着纳米管的内壁做单向线性运动。本体系在纳米货物的运输与分离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并对提高基于驱动蛋白—微管生物体系的纳米器件的工作效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第三,微管运动的“开关”控制:以多孔CaCO3微球为ATP载体,利用CaCO3微球的酸可降解性实现ATP的酸响应释放,为驱动蛋白—微管系统供能。体外重构驱动蛋白—微管体系时,需要向运动分析液中加入的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葡萄糖混合物,该混合物偶联反应的终产物是葡萄糖酸,可以降解体系中负载ATP的CaCO3微球,刺激ATP分子由CaCO3微球向环境释放,从而活化驱动蛋白,启动微管的运动,实现驱动蛋白—微管体系的自供能运动,同时还可减少外源刺激对生物马达系统的活性损害。该体系为进一步制备基于驱动蛋白—微管体系的复杂纳米器件提供了参考方法。
其他文献
该论文的工作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新型高位阻亚胺催化剂的研制;(2)高位阻亚胺催化剂催化下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单体共聚反应;(3)大分子提供位阻型催化剂AMDAZn(OAc)催化二氧化碳和氧化
石墨烯的超精细相互作用可忽略,使其具有弱的自旋-轨道耦合。因此,石墨烯拥有目前最高的自旋弛豫长度记录,室温条件下其可以达到~5μm,而在低温下自旋弛豫长度甚至可以达到~100μm,
氯乙烯单体主要是用于合成聚氯乙烯(PVC),聚氯乙烯作为世界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汽车、食品等行业。氯乙烯单体制造技术有乙炔氢氯化法和乙烯氧氯化法。我
该文以天然高分子壳聚糖(Cs)为原料,通过与聚乙烯醇(PVA)共混、与甲基丙烯酸(MAA)接枝共聚等方法对其改性,获得两种壳聚糖改性膜材料——壳聚糖/聚乙烯醇(Cs/PVA)和壳聚糖-甲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这两个命题具有丰富的内容,并构成一对矛盾.二者的矛盾差异性表现在前一命题是哲学认识论命题和客观性命题,后一命题是政治功利
本文着重考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轨迹 ,分别作了三次转变的概括。第一次飞跃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中心从城市到农村和从初步的认识到理论的系统化
该论文以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为主要技术手段,研究了4-巯基吡啶自组装单分子膜与银作用的方式及其在pH值诱导下的结构变化,并对由一种金属有机化合物与4,4-联吡啶配位连接
近年来,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引发了能源危机、温室效应以及其它一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最主要的温室气体,CO2也是一种来源广泛的廉价碳资源,其资源化利用
纳米多孔硅研究是90年代初的热点,但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今研究的目的是选择接触材料,探讨了它们多孔硅发光器性能的影响.该文介绍了多孔硅研究的背景,现状和发展前景,总结
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太阳能光化学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较低的制氢效率制约了其实用化进程。提高制氢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电荷分离效率和拓宽光谱响应范围。针对二氧化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