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启示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cow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上的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可以通过利率反映出来,利率不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这是金融深化理论的支持者一直期望可以达到的一种状态。金融机构能够自主的调节利率,而货币当局仅仅通过在市场上的公开交易,来间接的影响利率以使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1970年美国就提出了多项报告,认为当时遇到的多种困境都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管制了利率才引起来的,因此,就开始对利率的市场化进行了探索,直到1980年美国才真正的对利率的市场化进行具体的实施,其标志就是当年的银行法的建立,根据对之后带来的影响分析,该法是其利率的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其利率市场化的真正的完成时间是在1986年的4月份。由此来看,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70年至1980年,美国更多的是在讨论和研究利率市场化将如何实施。而1980年开始,美国通过立法正式开启了逐渐放开利率的过程,并且这一改革一直持续到了1986年的4月份。1980年至1986年期间,在对利率的管制逐渐放松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多个面面临了一定的危机。
  研究各项负债在比例配置上的调整以及具体是哪些因素的作用使得主动负债发生了这种改变,有利于其他处于同样困境中的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相适应的调整。本论文的结论对我国的商业银行如何适应现阶段的改革过程,积极的作出调整尤其是在其负债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所以,本文统计了在利率进行改革过程中,美国的商业银行的负债以及负债的结构产生了怎样的改变,同时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了哪些因素导致了主动负债发生变化,最后总结了这一调整对我们国家的启示。
  论文的开始为绪论部分。第一部分详细的说明了选择该课题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是因为在1980年开始,美国逐渐的采取多项措施,不断的放开对之前的利率管理所设置的限制。而这一举动的给其国家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改变,已有学者进行过详细的对比,发现这一阶段的前后数据相比较,银行的负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第二部分,对现有的一些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已有国内外的多位学者如吴青、肖欣荣、杨晨、黄金老、Carlos Diaz Alejandro、Kostas Drakos、Min B.Shrestha与Khorshed Chowdhury等在放松管制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的观点主要有:利率市场化之后,在各种风险水平以及资产和负债结构等方面银行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次,对利率市场化的含义、特点以及美国的改革进程做了详细研究。利率是交易资金的价格,它是货币市场与实际市场的一个重要联系,同时能够反映出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是各国货币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参考目标。本文认为,可以理解为一国的政府逐渐放松对利率的不合理的过多的非间接的控制,市场上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确定资金的利率水平,并创新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其他的间接方式来影响这种市场化的利率,完善市场对资金的配置,保证这种利率的合理性。除此之外,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进行利率的放开,还需要适当的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其具有风险性、过程性和综合性三个方面的特点。文章对1980年至正式完成之前的改革进程做了详细的研究。
  然后,论文的第三章对美国的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的调整做了统计分析,样本采用的是1980年一直到1986年的每年年末的数据。第一部分,对负债结构从商业银行负债的流动性、吸收到的资金的内容以及获取资金的方式的不同三个角度做了明确的界定;被动负债结构的界定主要说明了因为期限差异而做的分类,包括活期、定期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储蓄存款,这种划分也是本文使用的方法;根据资金的来源的途径不同,对主动负债类型做进一步分析。文中研究采用的是借入资金、次级债券和其他负债三个部分。借入资金主要包括:同业借款、向央行借入资金以及向欧洲货币市场筹集资金三个部分,资本性金融债券即为将要分析次级债券,除此之外的归为其他负债。第二部分,是对样本的具体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美国商业银行在此期间的主要负债形式仍然是以存款为主的被动负债,但其比重是在逐渐下降的;第二,在被动负债下降的过程中,活期和定期存款的占比也在下降,相反的是储蓄存款比例是逐渐增加的;第三,虽然主动负债的比重逐步增加,和被动负债相比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的。在主动负债占比上升的过程中,借入资金的占比增加,且在主动负债中处于主要地位,其他债券的占比减少,次级债券的比重略有增加。
  紧接着的一章,针对产生的这种改变,尤其是主动型的负债在负债总额中的比例的改变,进一步的研究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定性的分析负债总额、存款型资金的相对成本、主动负债产生的最初动机以及获取该类型的负债需要付出的代价四个方面对主动负债的影响。本文认为负债的规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能够影响主动负债,一是在大多数的国家,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形式就是客户存款和其他主动性的负债,二是李纲曾经对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进行过定量的分析,发现和传统的理念不同,并不是存款越多对商业银行就越有利,它是有一个最佳的规模;在西方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中,表示当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资金不能够满足其对发放贷款的需求时,他们就会通过增加主动负债来满足流动性的需要;商业银行中的存款和主动负债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无论选择哪种类型的负债,商业银行都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吸收更多的存款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的经营模式,但当存款负债的成本发生变化时,存款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主动负债的地位增强;当主动负债成本降低时,也可能是商业银行增加其占比的原因之一。其次,又据此选取了1980年至2000年美国全部的商业银行作为样本,更加深入的用最小二乘法做了定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负债总规模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期间美国商业银行的总负债的增长和主动负债占比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即当商业银行的总负债规模增长的越多时,银行主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例也就是增加的越多;贷存比对主动负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利率市场化期间,美国商业银行的贷存比的增加和主动负债占比的增加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这一点在理论当中不难理解,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增加越大,说明银行吸收的存款的增长越是跟不上贷款需求的增长。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通过别的方式和途径来增加主动负债来保证可用资金;储蓄和定期存款的比例之和对主动负债的影响。模型计量的结果表明随着储蓄和定期存款占比增加的越多,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占比也就增加越多。主要是因为在放开存款管制之后,商业银行获取这两项负债的成本增加,会寻求相对成本较低的其他负债形式;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实证表明当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降的越多,主动负债的占比也就增加的越多。因为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降直接的影响就是同业借入资金的成本下降,从而使主动负债增加。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这种改变对我们国家的启示。指出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存款负债的结构经历了新的调整。表现为活期的比例不断下滑,储蓄和定期存款的整体比例持续增加。同时吸收到的存款类资金的增加要比总负债增加的慢,对应的其它途径获取的资金比重逐渐增加。随着不断的对利率的放开,主动负债的地位变得与日俱增。为更好的应对这种负债结构的变化,我国应从鼓励商业银行主动的发展主动负债和加强防范其带来的风险两个方面加强对于主动负债的管理。
  论文中的创新就是在前人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量模型,定量的分析了美国放松管制的背景下,影响其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变化调整的因素,对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了解释。同时,还参考定量分析的结论,结合我们国家的具体的阶段背景,给出了主动负债的改变有关的启示。
其他文献
期刊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引发了关于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和金融监管不足的讨论。回顾整个危机的发生和蔓延过程,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无疑是引发这场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暴露了《巴塞尔协议Ⅱ》资本监管的不足,“三大支柱”的监管模式以及内部评级法的引入,尤其是银行对风险资产敏感性的提高,加大了银行监管的顺周期性。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层面上,单个金融机构的行
学位
学位
报纸
学位
期刊
自2010年3月31日我国推出融资融券试点后,维持20多年的“单边市”时代就此终结,股票市场投资者不仅可以通过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获利,融券业务的引入使得投资者还可以在股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卖空获利。全新的交易模式与更加丰富的获利渠道,使得我国股票市场进入一个全新的信用交易时代。截止2014年9月19日,融资融券交易在我国已经运行了1087个交易日,仅从更具代表性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来看,融资融券余
学位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