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中越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频繁接触,越南语深受汉语影响。为满足交际需要,越南语多次从汉语借入大量词语,它们被称为汉越词。汉越词是汉语和越南语长期接触的产物,是现代越南语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渗透到越南语词汇的各个层次,并制约着越南语的语体风格。“汉越音”“汉越语”“汉语借词”“汉越词”“汉源词”均是学界沿用的术语,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观点、使用的术语也不同。本研究以越南语汉越词为研究对象,统一使用“汉越词”这一术语。本文以汉越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全面描述汉越词语音、语义、语法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以越南官方出版的不同类型代表性报纸《人民报》《青年报》为语料依据,统计不同领域媒体语言的汉越词出现频率及使用特点;以越南中部城市洞海市为调查地,采用实地观察法、图像搜集法以及访谈式问卷调查法,调查汉越词在城市牌匾用文中的使用情况、市民所持态度和期望,并据此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洞海市不同社会特征的调查对象为问卷调查被试,考察洞海市居民和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汉越词的知晓和使用特点,以及相关的语言态度。本研究试图通过以上描写和调查分析,较全面地揭示汉越词在不同领域的使用现状和特点,弥补以往汉越词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汉越词的描写方面。为适用越南语的特点,汉语词借入越南语后经历了语音、语义、构词方式的加工改造,并逐渐定型。汉越词以汉语音译形式为主,既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特点,又在长期本土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多种语音变体形式;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和自造式汉越词方面,其中构词方式以并列复合式和偏正式为主,另有使用汉越语素构造的新词;词义变化主要涉及词义缩小、词义扩大和词义转移;汉越词成语可分为完全音译自汉语成语和汉越成语变体两类,后者主要使用越南语素代替、改造汉越语素或完全使用越南语语素。报纸语言汉越词使用方面。政治、经济类报道中,汉越词使用率相当高,其数量随时事变化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有一定差异;教育类报道汉越词使用的比例高于文化和文艺类报道。与越南改革开放前相比,改革开放后汉越词在政治领域的使用率高于文化和文艺领域。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和深入,大量汉越词进入越南语词汇系统,并促进了汉越词的进一步本土化。与此同时,越南语口语和书面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牌匾用文方面。城市牌匾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信息,是城市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多数被试支持牌匾使用越英双文,部分被试认为应当使用越南文单文,少数被试表示接受使用外文单文。多数被试希望牌匾能够“更加国际化”“为顾客提供方便”“代表国家形象”。牌匾中出现的汉越词使用率高达78.8%,体现出汉越词在官方语言使用方面的重要地位。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及汉越词使用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大学生不同专业被试的媒体接触和语言使用存在差异,多数被试学习英语,其次是汉语、俄语,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均不高;被试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是社交网络,各类媒体接触以越南语为主。被试对汉越词的认知与使用存在滥用和误用问题;多数被试不能明确区分越南语词和汉越词的使用场景,这在书面语(如报纸、公文、课堂或会议发言)等正式场合较为普遍。本文全面考察了汉越词的结构特点以及不同领域中的使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汉越词使用的因素,预测了汉越词的发展趋势,为汉越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