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兴起,该理论重视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强调“全人”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因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克拉申提出“情感过滤假设”,强调了学生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的影响。教师反馈作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对教师反馈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将教师反馈和学生情感关联起来,重点研究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影响尚不够深入。本文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情感过滤假设和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大学课堂中教师反馈对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北方民族大学74名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分组对照实验。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对教师反馈有哪些偏好?第二,教师反馈能否提高大学生的自信?第三,教师反馈能否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第四,教师反馈能否降低大学生的语言焦虑?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初始阶段(两周),研究者利用学生情感状况问卷(问卷Ⅰ)调查学生自信、学习动机及语言焦虑的初始状况(前测),并结合学生反馈偏好问卷(问卷Ⅱ)制定合理反馈策略;(2)行动阶段(十三周),研究者运用反馈策略对实验班进行合理课堂反馈,并在学期中根据访谈及课堂录音对实验班的反馈策略进行针对性调整。在对照班,研究者运用传统反馈方式进行课堂反馈。(3)评价阶段(一周),研究者通过问卷Ⅰ对两个班学生的情感状况进行测试(后测),通过访谈总结实验班学生对教师反馈的态度。本研究运用SPSS(19.0)系统软件分析统计问卷数据,并对课堂及访谈录音进行系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总体来说,学生倾向接受积极反馈多于消极反馈,倾向接受多样化的反馈形式多于单一重复的反馈形式;第二,课堂活跃程度不同的学生对教师反馈的偏好存在差异;第三,教师反馈可以提高学生自信与学习动机,降低语言焦虑。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从教师反馈方式的视角下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教师需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需要,提供合理教师反馈;第二,教师应丰富课堂反馈用语,避免使用单一化、刻板化的反馈方式;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动态、灵活的思维,根据学生情感状况,随时调整反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