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三国演义》当中的诸葛亮,是一位智谋出众、呼风唤雨的神奇军师。而在史著《三国志》的记载当中,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即与其卓越的政治才干相比,他的军事才力还是稍有欠缺的。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变过程。本文以陈寿《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形象为切入点,依次探讨了东晋南北朝逸史传说中的诸葛亮形象,唐代文人笔下的诸葛亮形象,宋元文人笔下的诸葛亮形象,以及嘉靖本《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和毛评本《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通过仔细的比对和归纳,揭示了不同时期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面貌,以及各个时期诸葛亮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初步勾勒出了从历史到文学诸葛亮形象流变的轨迹。具体而言,西晋史学家陈寿在其《三国志》中,最早描绘出了诸葛亮的历史面貌。史著当中的诸葛亮,首先是一位政治才干卓越的时代政治家,但他的军事才干并不像后来小说中渲染的那样出众。诸葛亮形象脱离历史原貌而发生流变,始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南北朝逸史传说中的诸葛亮形象,已颇有名士的风度和神异的色彩,而且一些作品开始美化诸葛亮的军事才华,称其机智多谋而且善于用兵。这一阶段诸葛亮形象的形象的流变,与当时政治局势的改变和世风的转变密切相关。到了唐代,诸葛亮则每每被文人视为士子的楷模和贤相的典范,有人甚至将诸葛亮与儒家贤圣相提并论,从而使诸葛亮的形象,濡染了较为浓厚的儒家色彩,也为此后宋元文人美化或神化诸葛亮形象奠定了情感基调。宋元时期,民族矛盾较为尖锐。从南宋开始,便有一些爱国文人将数次北伐志在一统的诸葛亮视为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并在作品中对其进行讴歌赞颂;元代深重的民族压迫,更使一部分文人深切怀念志在兴复汉室的蜀相诸葛亮,并竭力夸大其军事才华,将其塑造成了一位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反映出世风的转向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元末明初,罗贯中吸纳众长,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出了空前完整的诸葛亮形象,标志着诸葛亮文学形象的最终形成。此后清代毛氏父子的评改,则使诸葛亮的文学形象更趋于完美,并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典型。诸葛亮形象的流变,除了与文体的演进有关之外,也与不同时代的政治形势和文化风貌密切相关。不同时代的人们,身处当时的社会局势,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诸葛亮,并想象、创造出一个与之前多少有些不同的诸葛亮形象来。我们从流变的角度审视历代作品中的诸葛亮,不仅可以更为全面地把握诸葛亮的形象状况,而且可以看到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氛围对于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窥见《三国演义》累积成书的大致过程以及我国历史小说发展的某些艺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