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手术中患儿尚未苏醒至浅麻醉兴奋期的适当麻醉深度下(即NT数值为47-64,NT阶段为D0-D1)以患儿出现连续2个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为患儿出现呼吸征象后拔除气管导管的标准进行拔管,观察此时患儿的苏醒时间、血流动力学波动、术后躁动以及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评价该方案在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手术中的安全性,为获得新的气管导管拔除方案打下基础。 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手术的患儿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即适当麻醉深度下拔除气管导管组(S组)和镇静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组(Z组),S组在患儿尚未苏醒至浅麻醉兴奋期的适当麻醉深度下(NT数值为47-64,NT阶段为D0-D1)出现呼吸征象时拔除气管导管,Z组为患儿于镇静状态下(NT数值为65-94,NT阶段为B0-C2)自主呼吸恢复平稳,潮气量达6ml/kg,呼吸频率规整,拔除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患儿入手术室时(T1)、手术结束时(T2)、拔除气管导管时(T3)和送返麻醉恢复室时(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手控辅助呼吸时间(Ta)、手术结束至送离手术室的时间(Tb)和麻醉恢复室内停留时间(Tc),评估送返麻醉恢复室时术后躁动的程度及评分(PAED评分),观察麻醉苏醒期是否出现呛咳、气道痉挛、上呼吸道梗阻、低血氧饱和度等呼吸系统并发症。 结果: (1)两组患儿间性别构成、年龄、体重、输液量、失血量、麻醉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流动力学比较:S组和Z组组间比较:T1和T2两个时间点的SBP、DBP、MAP、HR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T3、T4两个时间点的SBP、DBP、MAP、HR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S组和Z组组内比较:与T1比较,T2、T3、T4的SBP、DBP、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2比较,T3和T4的SBP、DBP、MAP、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苏醒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麻醉苏醒期出现呛咳以及气道喉痉挛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恢复室出现呼吸道梗阻以及低血氧饱和度情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拔管后需手控辅助呼吸的时间(Ta)S组与Z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手术结束至送离手术室的时间(Tb)以及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Tc) S组与Z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S组和Z组出现术后躁动的程度及评分(PAE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手术中,适当麻醉深度下拔除气管导管(即NT数值为47-64,NT阶段为D0-D1),以患儿出现连续2个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为患儿出现呼吸征象后拔除气管导管的标准进行拔除气管导管时,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术后躁动发生率更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高,同时手术结束至送离手术室的时间以及在麻醉恢复室停留的时间并未延长,但适当麻醉深度下拔管后手控辅助呼吸支持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