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些学者也开始从经济学角度阐释广泛的精神文化现象,而人类的道德行为更加成为经济学感兴趣的话题。研究从经济学视野探讨了儿童的道德行为。
采用研究儿童说谎行为的“抵制诱惑”实验范式的“猜玩具”游戏任务,以810名平均年龄是6.47岁的儿童为有效被试,探讨在不同的奖励条件下,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人数的变化特点、原因分析以及行为变化的内在心理加工机制等问题。
研究共分为三个实验,实验一主要探讨在物质和精神两种不同奖励类型下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变化特征,以及儿童诚实行为的心理归因状况;实验二则在以猜对奖励2元为参照的前提下,以诚实奖励的钱币数量作为自变量,重点考察儿童在不同的经济利益诱惑面前,其诚实和说谎行为人数变化的特点。实验三探讨了儿童是否根据某种心理运算法则权衡猜对奖励和诚实奖励的利益得失,并由此作出道德行为抉择,进而从经济学角度揭示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变化的内在心理加工机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猜对有奖励的诱惑下,大多数儿童发生了偷看行为。
(2)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抉择有显著的影响。精神奖励对诚实行为的作用要显著大于物质奖励的作用。
(3)在不同的奖励条件下,儿童诚实行为的归因方式是不同的。当猜对奖励的利益大于等于诚实奖励的利益时,坦白的儿童中多数是受诚实原则的驱使,而当诚实奖励的利益超出猜对奖励的利益时,坦白的儿童多数承认其诚实行为主要受奖励的驱使。但无论哪种奖励条件下,总有一部分儿童会出于诚实原则而坦白。
(4)奖励的钱币数量对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变化有显著影响。随着钱币奖励数值的逐渐增多,儿童诚实人数不断上升,说谎人数不断下降。儿童诚实人数呈曲线式上升,这种“曲线式的不均速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在猜对奖励2元固定不变的前提下,从诚实无奖励到诚实奖励l元再到2元(即猜对奖励和诚实奖励等值)这一过程中,儿童诚实人数缓慢上升,但在等值条件下也只有33.3%的儿童发生诚实行为;从等值到诚实奖励3元(即诚实奖励币值大于猜对奖励时),诚实人数的比率上升幅度最大;之后,随着诚实奖励币值的继续增大,上升幅度逐渐减弱,但是儿童的诚实人数一直保持上升趋势。钱币奖励的数值与儿童诚实行为人数的比率接近于对数方程模型。
(5)儿童诚实行为的变化本质上取决于猜对奖励和诚实奖励钱币数值关系,这种变化关系遵循比例法则,但又不受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
研究的创新之处:通过实证研究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儿童在不同的利益诱惑面前,其道德行为抉择的变化特点。儿童会根据利益的得失作出相应的行为决策,儿童的说谎不是因为一时冲动而产生的行为,
而是有其内在心理加工机制在起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经济人”假设的理论以及效用理论的观点。在不同的钱币奖励数值下,儿童能够无意识根据比例运算法则权衡猜对奖励和诚实奖励的利益得失,从而作出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决策,这种内隐的“经济计算能力”则不受数学运算水平的影响。根据这一结果推测,儿童可能具有一种天生、朴素的经济本能,这种与生俱来的心理潜能有可能就是成人经济决策能力的起源。同时,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为儿童道德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经济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