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桩复合地基的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载体桩的优越表现,让人们初步认识到作为复合地基很有潜力适应新条件下对地基提出的高承载力、低沉降、环保和经济效益良好的要求,但由于工程应用时间不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对载体桩及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性状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在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对载体桩和载体桩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和荷载传递特性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载体桩的破坏模式可能是刺入破坏;可能因为强化效应减弱和退化效应的影响,侧摩阻较小,桩端阻力为承载力的主要部分;载体桩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在柔性荷载作用下可能是上刺入破坏多,而在刚性荷载下需要具体分析;载体桩复合地基中同样有负摩阻存在,且中性点位置偏低。现场试验表明,载体桩极限承载力约为同等条件下普通混凝土桩的三倍,结合理论分析,采用别列赞采夫方法估算较为合理;试验还表明,桩端阻力为载体桩承载力的主要部分,极限荷载作用下约占到总荷载的79%;载体桩复合地基中存在桩身负摩阻力,正负摩阻力都很小,中性点位置约在一半桩长以下;通过分析,提出柔性荷载作用下载体桩复合地基中假设桩间土承载力充分发挥,通过桩土应力比计算桩体承载力发挥程度,继而得到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思路。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荷载的作用方式对沉降和桩土沉降差的影响较大;柔性基础下适合使用模量较大的垫层,且有合适的模量和厚度的范围;置换率的增大能够有效的减小沉降和桩土沉降差,但是桩端模量的提高仅能减小沉降而对桩土沉降差则影响不大。通过分析,提出载体桩复合地基在刚性和柔性荷载下分别采用两个思路进行沉降的估算,刚性荷载下采用类似桩体沉降法的思路,下卧层的沉降估算中,评估下卧层沉降的压缩指标基于能量守恒原理来获取,然后用端阻除以该指标可获得沉降。柔性荷载下采用类似双层应力法的思路,假定载体桩复合地基的侧阻分布模式,考虑下卧层应力叠加效应,获得应力场,用分层总和法估算;现场试验表明,载体桩复合地基加固高铁路基的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都较小;工后沉降的预测以双曲线法的相关性较好。
其他文献
隔震技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震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历次大震中,隔震结构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以及减震效果,减小了发生灾害地区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但使用过程中
传统的抗震结构通过增加支撑或剪力墙等抗侧力体系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降低结构变形响应,但是这类结构在震后可能依然有较大的残余变形,会严重影响结构的使用功能并增加震后
近二十年多来,大跨度空间结构,包括网架结构、网壳结构、立体桁架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及各类组合和杂交空间结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结构形式不断创新,建筑造型和结构体型层
目前国内外对钢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刚性连接的节点或构件受力性能上。论文从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出发,研究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以更好地
低层冷弯型钢结构住宅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新型结构住宅,国内正在逐步推广使用这种住宅。由轻钢骨架和墙面板组成的组合墙体是这种住宅的主要受力构件,本文研究的是组合墙体的抗剪
结构振动控制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它对于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非常有效,主要包括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半主动控制因为所需输入能量小,仍能达到主动控制效果的特点。磁流变阻尼器是半主动控制中新一代的控制元件,它不但阻尼可控,而且能耗低、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并可方便地与微机控制结合,因此在结构振动控制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对结构振动控制及磁流变液和磁流变阻尼器相关
随着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大量积累,基础隔震结构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基础隔震结构经受强震考验次数少等原因,导致地震工程界至今仍缺乏一定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柱端出现塑性铰的震害现象表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并没有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整浇楼板的作用、轴
方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方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梁节点在国内外主要采用内隔板和外隔板形式的节点,构造形式单一,施工复杂。穿芯螺栓-端板节
本文研究的钢框架梁端翼缘盖板加强型节点属于新型加强延性节点中的一种,它是在梁柱连接处梁端上下翼缘分别焊接一定几何尺寸的盖板,通过盖板对梁端翼缘的加强作用迫使塑性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