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膜由五层结构构成,从前到后依次为角膜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角膜是重要的光学通路,其透明性和完整性是维持正常视功能的主要因素。角膜位于眼球的最前端,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伤害,角膜损伤后易形成新生血管,从而引起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早期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太明显。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是由炎症、化学烧伤、外伤、变性、营养不良及肿瘤等各类角膜疾病引起的,严重影响角膜的透明性,最终可导致眼部组织结构的破坏和视功能的损害,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许多因素参与CNV的形成过程。前期研究证实角膜上皮素蛋白(BIGH3)在调节角膜上皮细胞的粘附及移行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且诱变型含RGDRGD结构的C-TERMINAL-BIGH3蛋白能抑制HUVEC的迁移粘附。 目的:通过本实验研究得出C-TERMINAL-RGDRGD-BIGH3蛋白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最佳浓度,以后可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将其制造成为利于眼部使用的剂型,为应用于临床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奠定基础及提供新的方向。 方法: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C-TERMINAL-RGDRGD-BIGH3蛋白滴眼液的治疗。采用C57小鼠35只,雄性,裂隙灯检查双眼无疾。10%水合氯醛2mL·kg/(l)腹腔麻醉后,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点眼局部表麻,拭去结膜囊中多余水分,移液枪调至5ul后吸取1mol/L的NaOH滴于2mm直径滤纸片上,使滤纸片浸泡充分,在角膜中央放置20S,用60ml生理盐水冲洗角膜及结膜囊,最后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预防感染。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设计,从35只C57小鼠随机选取5只作为组织学检查的正常对照,其余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点眼。B组为0.25%bigh3蛋白滴眼液C组为0.5%bigh3蛋白滴眼液。每天给药4次,每次0.01ml,间隔3小时,连续用药14d观察结果。 结果:0.25%bigh3蛋白滴眼液,0.5%bigh3蛋白滴眼液对抑制角膜新生血管角膜均起到作用,且无毒副作用。BIGH3蛋白滴眼液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治疗组相对照各时期CNV的增长均相应减缓,其中0.5%bigh3蛋白滴眼液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0.5%bigh3蛋白滴眼液在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方面表现最明显,为以后进一步在这方面的研究,并将其制造成为利于眼部使用的剂型,奠定了基础及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