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抟总结隋唐五代道教学者的研究成果,其学术思想以丹解《老》,从而使《易》、《老》相通,佛、道互融。陈抟最主要的学术思想有三,一是易学思想:二是内丹学说,三是老学思想。并且其易学思想和内丹思想联系紧密。前者直接影响了理学的奠基者邵雍、刘牧、周敦颐等人,后者促进了宋元道教内丹流派的形成,而在前二者之间一以贯之的则是其精深的老学思想。蒙文通先生指出“象数、图书者,将其余事也”而“孔、老之为一,此宜亦希夷以来之旨”。卢国龙先生也认为五代之后,宋初道教学术得以复兴,源流脉络往往要追溯到陈抟。陈抟在道家道教学术史上,实是一个传微继绝,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目前看来,提到陈抟学术思想,图书象数易学可能是最为大家所接受的成就,与之紧密相关的是他对隋唐五代以来道教内丹学的总结与创新。然而,对陈抟致力通过其图书象数易学及内丹思想而彰显的道教先天哲学思想则挖掘得不够完备。本文立足学界前辈的研究基础,缘陈抟道教思想端绪,以期在可能的视野内全面呈现陈抟道教思想体系。全文,除前序和结语外,另分五大章进行论述。
前序部分,由蒙文通先生《论陈碧虚与陈抟学派》的启迪而开始本文对陈抟卓绝渊微学的探讨。先生在该文中的观察和提示,给予之后的陈抟学术思想研究以建设性意见:一是,陈抟学术思想是北宋理学的渊源之一;二是,将陈抟内丹学与隋唐道教诸流派区分开,言其宗风所在,为道教内丹真正前茅,其三教合一思想,对有宋以来内丹家的三教合一论倾向,有开来之功;三是,希夷之学乃孔老合一之说,故他虽然影响邵、周之学,但不碍二者入于儒家,四是,陈抟具有可为王者师的风流气质;五是,希夷之学,有端绪可寻,象数、图书之学,只是其余事,陈抟卓绝渊微之学的第一要义是其老学思想。同时,梳理了目前为止,各位学者对陈抟学派做出的专门性研究,并总结了目前有关陈抟研究的特点,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
第一章,陈抟生平综述。总结了陈抟由儒而道的背景,全面呈现了各位学者关于陈抟籍贯的有益考证,对体现其道教思想的济世事迹进行了综述,概述了陈抟学术著作及其思想传承情况,简要考证了陈抟师友及其对陈抟学术思想的影响。以上内容是进行陈抟专门性研究的基础,但由于陈抟著作大都散轶,虽然学界先贤圣学对此穷尽考证,但关于陈抟生平的部分内容仍有待我辈后学努力探讨。总之笔者觉得对陈抟文化学术思想的探讨和整理应是最重要的。
第二章,陈抟易学思想。一方面论述了陈抟易学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对邵雍、刘牧、周敦颐的论述探讨了陈抟易学思想对宋代象数易学的影响。陈抟易学思想以图式的形式而流传至今。其基本特征,是兼融《易》学和《老》学。从《周易》卦象及《老子》书中引发出一套太极——无极宇宙生成学说,又以《周易参同契》的还丹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命的义理为旨归,系统地构筑起宇宙生成及道教修炼理论体系。虽然,将存有论分为太极先天与天地后天,道教内丹学早有理论,陈抟只是起到重要的总结作用。世人关注的重点也在其两仪、四象、八卦等象数之演绎。但陈抟“先天”图书象数易学,以《易》理阐发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并且以图示的象征形式加以推演。终极目的是希望从象数运用中,性命双修,从而达到先天层次。陈抟图书象数之图示中,先天环中之义理也常隐而不显,陈抟推明象数,其图书易学不仅为其内丹思想服务,而且融合象数及先天理念于一身。同时,陈抟汲取《老》、《庄》,本《易传》之旨,将汉代易学从道教宇宙生成模式及炼养理论方面进行融合、改造和发掘,宋代新儒学则又通过道教这一中间环节演绎其性理之学和象数学,形成一套宇宙象数模式和道德修养体系。
第三章,陈抟内丹思想。陈抟的内丹理论,集中反映在《无极图》、《指玄篇》、《阴真君还丹歌注》、《观空篇》、《胎息诀》等著作以及“睡功”、“二十四式坐功图”等内丹养生实践之中,并通道其后学张无梦、张伯端及张三丰而得到阐发和系统化。陈抟的内丹理论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总结继承了自《参同契》以来的道教传统的内炼功法。陈抟根据《老子》“归根复命”和“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原理。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程序,即道教中人所说的”顺则生人生物”学说运用到《无极图》中,对道教内丹修炼原理和过程进行演绎,形成所谓“炼精化气,合三为二;炼气化神,合二为一;炼神还虚,一归无极”的逆炼返本的系统,即“逆则成仙成佛”。同时,在炼养方法论方面,大量地吸收了佛禅旨趣。强调通过心性的炼养达到虚无境界,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后一定要炼神还虚。明确提出“存无守有”,“冥心太无”、“冥心凝神”及“静而生阴”、“《易》者,戒动之书”,等主静去欲、明心见性的生命超越理论。
第四章,陈抟老学思想。陈抟学术旨趣在于其易老(庄)相通、孔老为一、佛道不二的老学思想。蒙文通先生在《论陈碧虚与陈抟学派》曾言谈《老》、《庄》者,求抟之学,碧虚倘视三家为更得其真耶!陈抟道教思想的关键在于其对易老思想的融合,而这种成功融合得益于陈抟对易老思想的深刻把握,即易老相通。陈抟正是从天道观和辨证法思想方面把握易老的融通旨趣,从而建立其图书象数学及内丹学说。陈抟易老相通,无极而太极,太极是一,使道教宇宙生成哲学和生命哲学有了创新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陈抟在反对神仙黄白之术的同时也指出道教义理玄妙之一是清净无为,修身治国,济世达人。陈抟著作多以儒入道,儒道互训。在人身修养方面,陈抟以儒家的标准来做要求。在自我约束方面,与《中庸》等儒家典范要求一致。陈抟早年熟读四书五经,晚年隐逸修行,以自身言行自由出入儒道之间,这也正是蒙文通先生所指出的陈抟学派宗风所在。从学术大旨来说,陈抟学派正是继承了唐代的重玄学,以心性论为缘起,极力融合三教,经陈景元、李道纯对心性理论的深入阐发而开启宋代道教新的学风。
第五章,陈抟诗文中的道教思想。陈抟诗文,言志明理,既具有可为王者师的儒者内在积极精神风貌,同时圆融佛禅旨趣,具有道徒隐士自在逍遥的生命审美境界,是历代文人理想被道教神圣化的一个符号。其诗文所表达的思想和境界是其道教思想的有益补充。陈抟一生,多次强调道教炼养、长生成仙不在鬼神巫术,而在于自身的心性修为,劝说统治者协心同德,兴化致治,告戒世人践履伦理,积极应世。为道教内丹正名,为乱世苍生谋福,其文风一扫晚唐文人形下的潦倒,而开两宋范仲淹、张载辈“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境界。感诚慎独,兼济天下,融合儒家仁善之德,充分展现其出为王者师、隐为高道徒的卓然风范。陈抟寄情山水,以白云为友,以仙乡为伴,他的诗文表现了一个道徒高隐不以尘世为累的自得自在之乐。对山林的咏叹和对自然的向往,普遍成为宋代文人摆脱尘世羁绊,获得精神寄托的终极途径,并由此形成自然平淡,含蓄空灵的审美人格和志趣。忘却尘世烦恼,求得精神的彻底解脱,还必须不执于外物,于虚静之中归于大道,即通过心性的修炼,让形神自由无限,从而归于道的长生久视。
前序部分,由蒙文通先生《论陈碧虚与陈抟学派》的启迪而开始本文对陈抟卓绝渊微学的探讨。先生在该文中的观察和提示,给予之后的陈抟学术思想研究以建设性意见:一是,陈抟学术思想是北宋理学的渊源之一;二是,将陈抟内丹学与隋唐道教诸流派区分开,言其宗风所在,为道教内丹真正前茅,其三教合一思想,对有宋以来内丹家的三教合一论倾向,有开来之功;三是,希夷之学乃孔老合一之说,故他虽然影响邵、周之学,但不碍二者入于儒家,四是,陈抟具有可为王者师的风流气质;五是,希夷之学,有端绪可寻,象数、图书之学,只是其余事,陈抟卓绝渊微之学的第一要义是其老学思想。同时,梳理了目前为止,各位学者对陈抟学派做出的专门性研究,并总结了目前有关陈抟研究的特点,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
第一章,陈抟生平综述。总结了陈抟由儒而道的背景,全面呈现了各位学者关于陈抟籍贯的有益考证,对体现其道教思想的济世事迹进行了综述,概述了陈抟学术著作及其思想传承情况,简要考证了陈抟师友及其对陈抟学术思想的影响。以上内容是进行陈抟专门性研究的基础,但由于陈抟著作大都散轶,虽然学界先贤圣学对此穷尽考证,但关于陈抟生平的部分内容仍有待我辈后学努力探讨。总之笔者觉得对陈抟文化学术思想的探讨和整理应是最重要的。
第二章,陈抟易学思想。一方面论述了陈抟易学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对邵雍、刘牧、周敦颐的论述探讨了陈抟易学思想对宋代象数易学的影响。陈抟易学思想以图式的形式而流传至今。其基本特征,是兼融《易》学和《老》学。从《周易》卦象及《老子》书中引发出一套太极——无极宇宙生成学说,又以《周易参同契》的还丹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命的义理为旨归,系统地构筑起宇宙生成及道教修炼理论体系。虽然,将存有论分为太极先天与天地后天,道教内丹学早有理论,陈抟只是起到重要的总结作用。世人关注的重点也在其两仪、四象、八卦等象数之演绎。但陈抟“先天”图书象数易学,以《易》理阐发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并且以图示的象征形式加以推演。终极目的是希望从象数运用中,性命双修,从而达到先天层次。陈抟图书象数之图示中,先天环中之义理也常隐而不显,陈抟推明象数,其图书易学不仅为其内丹思想服务,而且融合象数及先天理念于一身。同时,陈抟汲取《老》、《庄》,本《易传》之旨,将汉代易学从道教宇宙生成模式及炼养理论方面进行融合、改造和发掘,宋代新儒学则又通过道教这一中间环节演绎其性理之学和象数学,形成一套宇宙象数模式和道德修养体系。
第三章,陈抟内丹思想。陈抟的内丹理论,集中反映在《无极图》、《指玄篇》、《阴真君还丹歌注》、《观空篇》、《胎息诀》等著作以及“睡功”、“二十四式坐功图”等内丹养生实践之中,并通道其后学张无梦、张伯端及张三丰而得到阐发和系统化。陈抟的内丹理论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总结继承了自《参同契》以来的道教传统的内炼功法。陈抟根据《老子》“归根复命”和“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原理。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程序,即道教中人所说的”顺则生人生物”学说运用到《无极图》中,对道教内丹修炼原理和过程进行演绎,形成所谓“炼精化气,合三为二;炼气化神,合二为一;炼神还虚,一归无极”的逆炼返本的系统,即“逆则成仙成佛”。同时,在炼养方法论方面,大量地吸收了佛禅旨趣。强调通过心性的炼养达到虚无境界,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后一定要炼神还虚。明确提出“存无守有”,“冥心太无”、“冥心凝神”及“静而生阴”、“《易》者,戒动之书”,等主静去欲、明心见性的生命超越理论。
第四章,陈抟老学思想。陈抟学术旨趣在于其易老(庄)相通、孔老为一、佛道不二的老学思想。蒙文通先生在《论陈碧虚与陈抟学派》曾言谈《老》、《庄》者,求抟之学,碧虚倘视三家为更得其真耶!陈抟道教思想的关键在于其对易老思想的融合,而这种成功融合得益于陈抟对易老思想的深刻把握,即易老相通。陈抟正是从天道观和辨证法思想方面把握易老的融通旨趣,从而建立其图书象数学及内丹学说。陈抟易老相通,无极而太极,太极是一,使道教宇宙生成哲学和生命哲学有了创新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陈抟在反对神仙黄白之术的同时也指出道教义理玄妙之一是清净无为,修身治国,济世达人。陈抟著作多以儒入道,儒道互训。在人身修养方面,陈抟以儒家的标准来做要求。在自我约束方面,与《中庸》等儒家典范要求一致。陈抟早年熟读四书五经,晚年隐逸修行,以自身言行自由出入儒道之间,这也正是蒙文通先生所指出的陈抟学派宗风所在。从学术大旨来说,陈抟学派正是继承了唐代的重玄学,以心性论为缘起,极力融合三教,经陈景元、李道纯对心性理论的深入阐发而开启宋代道教新的学风。
第五章,陈抟诗文中的道教思想。陈抟诗文,言志明理,既具有可为王者师的儒者内在积极精神风貌,同时圆融佛禅旨趣,具有道徒隐士自在逍遥的生命审美境界,是历代文人理想被道教神圣化的一个符号。其诗文所表达的思想和境界是其道教思想的有益补充。陈抟一生,多次强调道教炼养、长生成仙不在鬼神巫术,而在于自身的心性修为,劝说统治者协心同德,兴化致治,告戒世人践履伦理,积极应世。为道教内丹正名,为乱世苍生谋福,其文风一扫晚唐文人形下的潦倒,而开两宋范仲淹、张载辈“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境界。感诚慎独,兼济天下,融合儒家仁善之德,充分展现其出为王者师、隐为高道徒的卓然风范。陈抟寄情山水,以白云为友,以仙乡为伴,他的诗文表现了一个道徒高隐不以尘世为累的自得自在之乐。对山林的咏叹和对自然的向往,普遍成为宋代文人摆脱尘世羁绊,获得精神寄托的终极途径,并由此形成自然平淡,含蓄空灵的审美人格和志趣。忘却尘世烦恼,求得精神的彻底解脱,还必须不执于外物,于虚静之中归于大道,即通过心性的修炼,让形神自由无限,从而归于道的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