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氮酮作为促渗剂,按照药剂学原理配制成恩诺沙星透皮剂,对鲤鱼进行浸泡给药,对其作用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 本实验共分九组。各组恩诺沙星浓度分别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Ⅵ组和Ⅶ组均为20mg/L,Ⅷ组和Ⅸ组恩诺沙星浓度均为0;各组别氮酮浓度分别为Ⅰ组0.2μl/L、Ⅱ组0.4μl/L、Ⅲ组1.0μl/L、Ⅳ组2.0μl/L、ⅴ组为3.0μl/L、Ⅵ组和Ⅷ组均为4.0μl/L,Ⅶ组和Ⅸ组氮酮浓度均为0。在给药后0.25h、0.5h、1h和1.5h分别采用尾静脉采血法抽取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Ⅵ组和Ⅶ组鲤鱼血液,应用反相离子液相色谱法检测鲤鱼血浆中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血药浓度,研究透皮促渗剂氮酮在鱼类是否具有促渗作用;取各组鲤鱼皮肤、鳃等组织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和电镜观察探讨其作用机理及促渗剂对这些组织结构的影响。 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表明,在各种浓度的实验组中,Ⅳ组、Ⅴ组和Ⅵ组在四个时间段均显著地提高了恩诺沙星在鲤鱼体内的血浆浓度,与Ⅶ组呈极显著差异(p<0.01);Ⅰ组、Ⅱ组和Ⅲ组在给药后0.25h,恩诺沙星血药浓度比Ⅶ组为低,呈极显著差异(p<0.01);给药后0.5h测定;Ⅲ组恩诺沙星血药浓度测定值比Ⅶ组明显升高,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Ⅰ组、Ⅱ组仍然比Ⅶ组低,但Ⅱ组与Ⅶ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给药后1h测定:Ⅱ组、Ⅲ组恩诺沙星血药浓度明显提高,超过Ⅶ组并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Ⅰ组依然比Ⅶ组为低,并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在浸泡给药后1.5h测定:Ⅱ组和Ⅲ组所测定的恩诺沙星血药浓度比Ⅶ组明显升高,呈极显著差异(p<0.01),Ⅰ组此时的恩诺沙星血药浓度骤然升高,超过Ⅶ组,并呈极显著差异(p<0.01)。各实验组在各个时间环丙沙星检测值均比同一时间Ⅶ组环丙沙星血药浓度为高,并呈极显著差异(p<0.01)。 光镜下观察恩诺沙星氮酮实验组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的个别鳃小片发生轻微扭曲,呼吸上皮细胞与基膜分离形成一个较大的次外空间。停止给药后三天,开始修复,一周后完全修复。Ⅵ组和Ⅷ组鳃小片呼吸上皮与基膜分离,形成不规则的次外空间。停止给药后七天,鳃小片结构逐渐恢复,次外空间明显减小,十天后完全恢复,鳃小片结构清晰。皮肤变化为含氮酮的实验组表皮层细胞排列松散,相互间间隙增大,真皮层显得疏松。各组肠道无明显变化。 电镜下,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的鳃小片毛细血管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超微结构变化:柱细胞与呼吸上皮之间电子密度降低,间隙增宽,呼吸上皮质膜变得不整齐,甚至有小的空泡出现,基膜未受到损伤。VI组和珊组的鳃小片柱细胞与上皮细胞之间的间隙明显增宽,质膜的双层膜出现小空泡而呈锯齿状。电镜观察皮肤可见I组、11组、111组、W组和V组皮肤表皮细胞间隙增宽,电子密度降低,真皮层胶原纤维疏松,最高氮酮组班组和VIII组表皮层细胞与其他氮酮组基本相似,但真皮胶原纤维呈现明显的断裂现象。 结论: 1.在鲤鱼,氮酮的浓度为3.0 pl几时对恩诺沙星有最佳的促渗透吸收作用。 2.氮酮为2.0,1几一4.0 pl几范围内会引起鳃组织和皮肤出现轻微的病理变化和超微学结构变化,但容易修复;当超过这个范围时,病理变化不容易修复。 3.氮酮对鲤鱼鳃的促渗作用要强于皮肤,即氮酮促进鲤鱼吸收恩诺沙星的作用上通过鳃的作用比皮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