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被引量 : 27次 | 上传用户:as55059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七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围绕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要求,学术界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历史进程、基本内涵、内在规律、实现路径和经验原则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总体上视角还不够开阔,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分析工具和全球化的视野,基于传播学视角下的理论分析更不多见。在信息社会,一种理论能否深入大众,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对大众的吸引力,而且也取决于理论如何被传播。为此,本文从传播学的视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和分析,不仅有利于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走向民众,促使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理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而且也有利于在信息化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操作层面深入、持久的发展,有效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渗透到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传播学为视角,立足全球化时代国内外深刻变迁的现实背景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媒介环境,在广泛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思想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现实环境、媒介环境、基本要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在内的切实可行的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综合策略,从而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研究领域,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研究从单纯的学理层面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为今后建立一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提供了自己的思考。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五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主要概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观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从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基础。同时,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和文化价值多元的统一、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传承性和开放性的统一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环境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能否适应社会环境,对一定时期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本章主要从现实环境、媒介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问题。一方面,着重论述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内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社会利益格局等方面的新特征,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历史变迁及产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相对滞后于社会实践发展等当前现实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分析了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制约与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着重论述了以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数字传播时代为主要内容的媒介环境的生成与变迁,以自媒体传播、互媒体传播、巨媒体传播、跨媒体传播为主要特征的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和兴起,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不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僵化滞后等当前媒介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分析了传媒产业、信息产业以及媒介化社会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制约与推动作用。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要素研究。传播学认为,一切真正致力于传播及其规律的科学探讨都应该紧紧围绕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路径传播、对谁传播、传播会产生什么效果等要素做研究。基于此,本章系统考察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等五大要素,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理论脉络和体系。在针对传播主体的研究上,根据传播主体之间的层级关系及职能分为中国共产党及其意识形态部门、大众传媒组织、专家学者、普通教师、社会个体、社会群团六类主体,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在针对传播内容的研究上,提出可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方面显性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层内核所透射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背后伴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两方面隐性内容,并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在针对传播渠道的研究上,阐释了我国大众传媒的性质及作用,分析了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特点及注意力特征。在针对传播对象的研究上,分析了大众的内涵及特点,并总结了受众的群体心理特点及其产生的心理效应。在针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上,分析了传播效果的内涵及构成,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提升策略研究。本章着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提出一些改进建议,研究总结了系统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具体策略和办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体策略包括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构建现代传播控制观;塑造良好形象,率先笃信马克思主义真理;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策略包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话语系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适时对外输出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渠道策略包括要探索分类化的媒体管理模式,构建现代传播体系,遵循传播规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对象策略包括要以人为本,回归受众日常生活;因人施教,细分受众层次特点;加强学习,提高受众素质修养;外化于行,实现受众参与实践。四方面策略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从整体上形成了合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全面提升传播效果的长效机制。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证分析。本章提供了两则案例作为实证分析,第一则实证案例紧紧围绕《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影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影响与作用,分析了如何利用电影这种文化娱乐载体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润物细无声”的表达和传播;第二则实证案例分析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在国家电视台播出的社会主流文化作品,是如何通过讲故事、提供唯美视听、利用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方法以达到“看不见的宣传”的目的,进而运用这一纪录片所获得的成功宣传经验,为论文中提出的若干理论观点提供有效阐释和实践佐证。总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一个重大而深刻的研究课题,既要有兼容并包的心态,充分学习借鉴传播学的理论成果,在跨学科的交流融合中促进本学科的理论创新;也要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和批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党性原则,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的内在价值观、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学,不断总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贡献。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CCMD-3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帕利哌酮与奥氮平口服治疗,观察8周。治疗前及
本文以银川能源学院为例,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OBE教学理念,采用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对《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
高职教育是学校主体与企业主体双主体实施的教育,企业主体的不到位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的断裂。企业主体缺位的根本原医l在于其主动机制的缺失,由此,探索校企合作的动力机
以制备银杏叶标准提取物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为原料提取 β 胡萝卜素。所得 β 胡萝卜素为半固体 ,β 胡萝卜素含量为 2 0 % ,产品得率为干叶重的 1 0 %。作者认为 ,该工艺简
<正>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一部以“三藏法师”西行求法为题材的通俗文学作品,为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先导,在中国俗文学史和小说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我们所见到的有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加快发展,已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重要阶段。与此同时,农业经营体系也发生深刻变革,正由分散的小农经济加快向社会化的生产转变。
发射信号泄漏对接收机系统的影响是约束单天线连续波雷达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解决收发之间的隔离问题。由于TR组件在雷达应用中的广泛性,具有双工作用的环行器组件成
随着监狱体制的改革,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也在不断地改革,面临着挑战,同时也不断出现新问题。监狱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必须在质素观念和制度方面进行创新,适应新形势下监狱管理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