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与禅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hua0213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自幼好学,学优而仕,奋厉有当世志。儒家正视人生,积极入世之精神,使他曾活跃于神宗、哲宗朝的政坛上。然而由于仕途的坎坷、政争使他屡遭斥黜迁谪,于是他思想底层自青年开始至晚年习染渐深的佛禅便慢慢发生作用,在诗文中表达出一种归隐、出世、遁世的心绪,但苏轼终其一生并未归隐,也没有真正皈依三宝,可以说是只皈依法和以僧视为友看待。正因如此,苏轼的诗歌风格别于其它其它士人的以禅入诗。本论文共有五章,拟从佛禅思想角度对苏轼其人以及其诗歌创作风格进行分析论述:第一章:宋初诗歌与禅宗。一方面宋初禅僧文化水平日高,新编篡《灯录》,《语录》等典籍,压缩了禅宗的信仰和神异,对禅语加强文字润色,显得文采飞扬,失去了它们在下层流传中的淳朴,既成为禅僧教禅和学禅的教材,又最大程度地适应士大夫的口味,逐渐有取代传统佛教经典的趋势;另一方面,政治的浮沉促使士大夫寻找精神寄托、归隐,而精神上退隐的最好去处,莫过于禅了。因此,促进形成宋初士大夫禅悦之风,而在这运动过程中,与禅僧交往和阅览佛教经典、典籍成为士大夫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不仅如此,他们还点化、容摄这方面经教义理入诗,宗教题材的加入,改变了他们诗歌创作风格的面貌。第二章:苏轼禅林交游考。苏轼一生广交僧侣禅师,在他们当中不乏能文善诗、德才兼具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思想以及创作风格。而这些禅师主要集中在他贬居岭海之前交往,所以本章仅以苏轼贬居岭海之前为主进行考察,论述其与禅林交游。第三章:苏诗佛禅思想的表现。苏轼诗歌创作的主导思想随着他仕途的坎坷变化而变化,仕途得意则以儒家思想为主,仕途失意则以释、道思想为主。这一点在他的诗歌很明显的表现,因此,本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对苏轼诗歌创作进行分期加以论述,揭开其诗歌在六个创作生涯中佛禅表现艺术风格。第四章:释教经典与苏诗。苏轼对佛教典籍非常熟悉,尤其是《维摩经》、《楞严经》、《华严经》、《圆觉经》、《金刚经》、《坛经》等佛教大乘经,在诗歌该方面思想多有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释典的义理改变了苏轼诗歌风貌,这是本章主要论述重点。第五章:苏诗用佛典特色。苏轼不仅非常熟悉佛教的各重要经文以及禅宗的典籍,而且也较为擅长采用这方面的义理入诗。本章主要对苏轼在诗中引用佛典时,或以佛教术语入诗,或以简练佛教事典入诗,或以点化佛教义理入诗的三个特征进行论述,揭示其诗歌呈现出“万象森罗海印含”的境界的一面。
其他文献
根据对120万方天然气处理装置年度检修和故障停产期间的放空天然气进行回收利用,在目前联合站现有2套天然气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新增2台压缩机及配套的工艺、自控、电气等辅助
<正>数学区角活动促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更好地观察、评价幼儿,更积极地开展师幼互动和反思,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个别化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在开展数学区角活动的
对大尺寸挤压丝锥加工高强度接箍内螺纹的成形和成形过程中的受力,进行了分析探讨.应用自制的电阻应变式扭矩传感器和自然热电偶装置测试分析了挤压扭矩及温度.利用体视显微镜
简述了军旅风格服饰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分析了军旅风格服装特征,探讨了该系列女装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得出军旅风格女装设计需以有形设计文化为基础,把军装精神风貌融入女性精神
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根本内涵的"中国梦"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创新,具体体现为四个维度:一是在时间维度上连接了历史、现实与未来,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了
排比是汉语修辞中最为常用的辞格之一。然而对排比的有关研究却出人意料的零散、稀缺和粗浅,到目前为止尚无专著,也无相关的硕士、博士论文,甚至对排比的定义都还存在分歧,对
本文以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查阅,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访问法、综合分析法,对西域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成因和社会背
美国与印度的战略关系近年来持续提升,民用核合作的酝酿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也在双方国内引发涉及各自国家利益的激烈辩论。印度由于无法达成国内政治共识,在2007年10月单方
以视错觉研究为基础,探讨了色彩视错觉在服饰上的积极影响,归纳和叙述了色彩视错觉的不同类型,并对服饰色彩搭配提出了建议。
1目的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发生于结肠的弥漫性黏膜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为特点的慢性疾病,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主要侵犯大肠(直肠与结肠)的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