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必备要素和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和物质精神文明交流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唐代都城长安为例,首先从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人力物资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制度进行研究,进而分类对围防设施、供排水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旨在探求唐代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演变。 唐朝分设中央和地方两级机构对都城长安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在中央主要由尚书工部、户部及五监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的营缮和管理,监察部门也将其列入监察范围内;在地方京兆府、京县分别设置士曹、司士参军事和司士佐等机构,执掌相应的职能。唐朝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很重视,将其营缮和管理纳入到律、令、格、式中,其中唐令中首次出现了“营缮令”,在律令制度中建立起国家对公共工程建设的实施规范。从设施营缮人力和物资等来源来看,唐前期以正役为主转向雇役为主,中央、地方和佛教及私人募集方式保障了设施的物资供给,但是唐前后期相比,后期对设施的投入比例非常小。 城市围防设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城墙、城门和壕沟构成的综合的、立体的、多层的城市防御体系,主要用于城市的安全防护;二是坊、市墙和门构成的围护体系,主要用于城郭分离和坊市分割的功能分区,便于统治阶级加强城市管理。长安城市围护设施分兴建发展和维护限制两个阶段:唐前期重视设施的工程兴建和功能完善;唐中后期,坊、市墙的封闭性特点对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了阻碍,针对侵墙等行为,虽然唐朝政府多次颁布敕令,力图维护围护设施的完整,但随着坊市制瓦解,长安围护设施呈现出开放式的发展趋势。 供排水设施由供水设施和排水设施组成,两个系统相对独立,但在雨量过大等情况下,供水河渠承担城市排水的部分功能。基于严密的规划设计,唐前期供排水设施功能发挥较好,但中后期设施系统功能失效,原因是多方面的。供排水设施的修筑对长安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对住宅区位选择和庭院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了长安城商业与市场的繁荣,形成休闲观赏的社会风气。不可忽视的是,供排水设施的开凿对于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交通设施由城市道路和水路构成。城市道路结合区位功能、人口分布等情况,分三级设置,分级管理,主要承纳城外物资与人员的流通、保障城内市民出行和物资流通;水路主要是疏通河渠水道,并开凿津潭作为停泊港和运输码头,为大宗货物运输提供保障。唐中后期穿街取土、向街开沟、道路种植等侵街行为日益增多,分为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和由于城市人口增多导致房屋建设需求增大而产生的“侵街”行为两类,它们都对城市道路设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唐宋之际是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围护设施逐渐消失、消防设施出现,对设施的需求有所增加,设施的管理趋向专业化、功能趋向多样化,并呈现出开放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