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我国基层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基层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新的治理体系不断出现。一场由基层管理向基层治理的转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新技术已经步入千家万户,融入到基层群众生活中去,深刻的改变了群众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基层政府各部门急需转变治理思维,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推进基层治理改革的新路径。智能型政府是选题的主要背景。所谓智能型政府是指政府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化工具,实现智能化治理,从而服务群众,使得治理水平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早期关于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讨论,法学家占主导地位。约翰·巴洛、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托德·拉平等早期网络家将网络的本质阐述为平等、开放、共享、自由。他们认为网络造就了“自由而不混乱,有管理而无政府,有共识而无特权”的社会。智能型政府就是借助智能化网络工具,破解治理中“重管理、轻服务”的治理模式,有效解决政府行政审批手续复杂、项目种类多、等待时间长等问题,使公众享受到便捷、开放、共享的服务。本文运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方式,重点探讨智能型政府对基层治理重塑的途径,从而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本文首先厘清了基层治理、智能型政府的内涵,并对智能型政府的核心内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接着通过多个案例,明确智能型政府对基层治理的功能性价值,然后提出智能型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发展困境,对智能型政府在基层治理发展中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罗列和分析,最后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路径。将智能型政府引入到基层治理之中,将有效克服基层治理过程中的“短板”,从而取代以粗放为标准的基层治理模式。目前,基层治理不但要深化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而且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展工作。智能型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运用是基层政府充分借助新技术,从而发挥治理的能动性。一方面,新技术促使政府加大基层治理改革,加快形成沟通共享、数据共用和政务合作模式,为多元主体营造更高质的服务环境;另外,也为基层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创造更便捷的参与渠道。由此可见,智能型政府在基层政府中的运用,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智能型政府的建构,是技术导向和制度导向的结合体,也是我国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基层治理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智能型政府的完善和发展中,基层政府即利用了“智能方式”整合多元主体资源,也运用“智能手段”优化基层群众的生活方式,既疏通了政府与基层群众互联互通的渠道,也顺应了基层治理日益精准化、精细化的发展形势。智能型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塑,对提升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