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型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塑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sen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我国基层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基层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新的治理体系不断出现。一场由基层管理向基层治理的转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新技术已经步入千家万户,融入到基层群众生活中去,深刻的改变了群众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基层政府各部门急需转变治理思维,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推进基层治理改革的新路径。智能型政府是选题的主要背景。所谓智能型政府是指政府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化工具,实现智能化治理,从而服务群众,使得治理水平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早期关于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讨论,法学家占主导地位。约翰·巴洛、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托德·拉平等早期网络家将网络的本质阐述为平等、开放、共享、自由。他们认为网络造就了“自由而不混乱,有管理而无政府,有共识而无特权”的社会。智能型政府就是借助智能化网络工具,破解治理中“重管理、轻服务”的治理模式,有效解决政府行政审批手续复杂、项目种类多、等待时间长等问题,使公众享受到便捷、开放、共享的服务。本文运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方式,重点探讨智能型政府对基层治理重塑的途径,从而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本文首先厘清了基层治理、智能型政府的内涵,并对智能型政府的核心内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接着通过多个案例,明确智能型政府对基层治理的功能性价值,然后提出智能型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发展困境,对智能型政府在基层治理发展中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罗列和分析,最后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路径。将智能型政府引入到基层治理之中,将有效克服基层治理过程中的“短板”,从而取代以粗放为标准的基层治理模式。目前,基层治理不但要深化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而且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展工作。智能型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运用是基层政府充分借助新技术,从而发挥治理的能动性。一方面,新技术促使政府加大基层治理改革,加快形成沟通共享、数据共用和政务合作模式,为多元主体营造更高质的服务环境;另外,也为基层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创造更便捷的参与渠道。由此可见,智能型政府在基层政府中的运用,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智能型政府的建构,是技术导向和制度导向的结合体,也是我国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基层治理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智能型政府的完善和发展中,基层政府即利用了“智能方式”整合多元主体资源,也运用“智能手段”优化基层群众的生活方式,既疏通了政府与基层群众互联互通的渠道,也顺应了基层治理日益精准化、精细化的发展形势。智能型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塑,对提升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从教师编制、工作量和进修三个问题密切关联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个综合的数学模型,据此得出了统筹处理这些问题的系统方案。文中,还对当前国内高校通常采用的教师定编模
<正> 一、前言某些物质当它们以低浓度存在于一体系中时,可吸附在该体系的表面(界面)上,使这些表面(界面)的表面(界面)自由能发生明显降低的现象,这些物质被称为表面活性剂(S
当代中国的台湾地区,在行政区划和行政建制方面,从区划建制层级、类型、设置条件到变更程序,均依法而定,颇具特色。特别是县以下区划和建制设置的经验,可为中国大陆地区借鉴
预警成本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组织生产的保证成本.本文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及决定因素.一方面,生产成本中创新成本是预警成本的基本构成要素;另一
需求不足、供求短缺、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缓慢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实现科技兴农,必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建立
分析了国内外各种深海锰结核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即将前人分类中的次要分类依据(内部构造和表面结构)提高为分类的第一标志,将前人分类中的主要标志(外形和大小)作
陈序经作为中国文化学的开拓者,并不拘泥于抽象的文化学理论的构建,除把大量史例融入文化学论著外,还特别注重在史学研究中,寻找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与例证,传达出弱势文化融
中卫型企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在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单个企业和企业群体之间、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之间的互动学习和技术协作,这种组织模式能有效地整合创新所需的稳定性和灵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承担的三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 论述了广东省基金重点项目的作用, 对继续择优支持重点项目提出了若干建议。更多还原
<正> 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该怎么办?该加强还是要削弱,该怎么去做?这是必须回答的主要课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