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浪潮中的“玫瑰红”--陈铨抗战戏剧创作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oo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铨是20世纪40年代“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有着中、美、德等多元文化背景的学者。他总是从纯文学的角度思考中国的社会与政治。从清华学校读书时起,他的文章中就显示出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国家命运的担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的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陈铨的创作以小说为主,还有诗歌、散文、学术论文和一些翻译文字。他的戏剧创作始于30年代后期,而大多是集中在20世纪40年代,这是中国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民心浮动、民族情绪低落。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陈铨和一批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为口号发动了民族文学运动,他们希望通过民族文学的宣传和阐释,打开中国思想界的保守和狭隘局面,使德国文学思想和民族精神在中国能得到普遍接受,并以此来重塑国民性格、唤醒民族意识,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陈铨曾留学德国,切身感受到德国民族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使陈铨对德国的文化和思想非常推崇,因此德国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他关照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参照物。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他发现了德国民族性格和思想中三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特征:民族意识、天才学说和英雄崇拜,这三点奠定了陈铨民族文学的理论基础,并处处体现在他的戏剧创作中。爱情、战争和道德是陈铨戏剧的三大主题,他的作品将民族情感、个人感情、人生感悟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不仅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同时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陈铨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了他“尚美与力”的美学观,他在戏剧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意志和高尚的爱国情怀;她们是一批具有浪漫悲剧精神的女性“浮士德”,具有对理想无限追求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她们是一群具有传统和现代双重韵味的伟大女性,具有传统女性的典雅气质和现代女性的理性精神。陈铨在戏剧中塑造了众多理想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重塑民族性格的文学理想和民族救亡的政治愿景,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但是源于当时狭隘的立场和眼界,他的戏剧作品被贴上“汉奸文学”和“特务文学”的标签,遭到尖锐的批判。女主人公们夏艳华、樊秀云等则成了伤风败俗、助长颓废情绪的“有毒的花朵”。对陈铨作品及本人的误解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近年来,抗战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陈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还比较片面。本文拟从研读陈铨戏剧文本出发,分析其人物女性形象的特征和精神内涵,揭示其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本文认为:陈铨的作品虽然受到时代浮躁心态的影响,审美性受到部分削弱,但其作品所呈现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人物形象的立体性与同时期其它作品相比,已经大放异彩了。他的戏剧作品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艺术画廊,具有很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同时,陈铨戏剧在当时演出非常成功,对抗战的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加客观的立场重新阐释陈铨的戏剧作品,还原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其他文献
报纸
期刊
学位
期刊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