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不同利用方式下水稻土中有机碳特点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剖面、团聚体、轻重组中的分布组成及其稳定性等,探讨了江汉平原果园、老旱田、老水田、水旱轮作、水改旱和旱改水六种利用方式下水稻土有机碳的特点及影响有机碳固定的因素。取得的主要结果有: 1、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分布差异较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也有较大差异,表现为:老水田土壤>水改旱土壤>水旱轮作土壤>老旱田土壤>果园土壤>旱改水土壤;其中,水耕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稳定性相对较差。 2、供试表层土壤有机碳腐殖化程度均较高,腐殖质碳含量以胡敏素碳最高(9.99g/kg~21.93g/kg),其次是胡敏酸碳(2.09g/kg~5.24g/kg)和富里酸碳(1.31g/kg~3.14g/kg)。不同利用方式下腐殖质碳顺序为老水田土壤>水改旱土壤>水旱轮作土壤>老旱田土壤>果园土壤>旱改水土壤;表层土壤中重组组分高于轻组组分,而有机碳含量轻组高于重组,其中有65.83%~76.06%的土壤有机碳分布在重组组分中,重组有机碳含量对总有机碳的影响较大,固定有机碳的贡献较大。 3、供试土壤团聚体组成均以2~20μm粒径数量最多,其次是<2μm和20~50μm粒径,所有<50μm粒径团聚体占团聚体总量的80.83%~94.13%,在团聚体组成中占据主体。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跟团聚体粒径有关,不同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含量的峰值都出现在200~2000μm团聚体,其余团聚体表现为>50μ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50μm粒径团聚体的高;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以2~20μm团聚体最高(69.92%~75.38%),其次为<2μm团聚体(66.72%~71.27%),20~50μm团聚体最低(62.32%~70.40%),旱作利用方式较水耕利用方式下的强;土壤有机碳总量受到团聚体组成影响,<2μm团聚体和2~20μ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增加对土壤总有机碳积累的贡献较大。有66.30%~86.56%分布在<50μm粒径团聚体中,小团聚体固碳作用较大。 4、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到多种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pH值和2∶1型矿物含量的减少而增加,随着非晶形铁和1∶1型矿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原因可能与微生物活性、电荷性质相反导致的吸附以及有机碳在粘土矿物上积累时氧化铁的键桥作用有关。 5、土壤采取水耕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减缓温室效应,其中<20μm团聚体起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土壤在农业生产和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采用合理的农业措施是关键。
其他文献
教学成效是评价课堂效果的最终落脚点,而成效不仅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仅指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是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所提升的综合素养,即技能、思想、态度.高中数学的
1.适期播种。据试验调查,协优46作单季稻种植,播种期一般在5月10~15日为宜,播种过早,如5月初播种,表现早播超秧龄(40天),容易造成植株变矮,穗型变小,产量不高。一般掌握最适
土地覆被类型主要取决于地球表面的植被覆被状况,它是土地利用的结果和外在形态表现,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来的属性和变化趋势,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同的土地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对蒙山茶区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的宜茶性进行了分等定级。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通过相关、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对蒙山茶区土壤理化性质与茶叶品质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土壤容重、机械组成、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并通过对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等茶叶指标含量的
为探讨广西南部地区能否可以进行冬季杂交玉米制种,广西区种子公司从1990年冬开始至今连续进行三冬试验,参试的杂交玉米组合共10个,其中属区内当家组合6个,省外掖单系列4个
砂质草甸棕壤大豆亩产超过150千克的高产栽培技术已于1989年10月通过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的技术鉴定。鉴定结果认为这项技术实用性强,达到省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可列为垦区大
湖北棉区地处亚热带(北纬29°05′~33°20′),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且雨热同步,土地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植棉条件。传统的麦林直播棉花、粮棉两熟矛盾突出,棉花难于全
凌濛初的短篇白话小说《莽儿郎惊散新莺燕,(刍)梅香认合玉蟾蜍》(《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对西厢故事有所继承和发展.继承在于小说前半段的基本框架、情节发展与西厢故事大致相
传统的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分析获取土壤属性数据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借助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快速获取土壤属性数据是当前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具有重要的
随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农田污染防治越来越受重视,而农业的高产使得养分投入日益增加,生物腐植酸的利用就是平衡作物增产与控养分流(淋)失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