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子核内核子间的短程关联(short-range-correlation, SRC)效应是近年来核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核子间的这种短程关联效应使得原子核内的核子有一定几率具有更高的动量。反映在核子动量分布上,就会降低核子处在费米面以下的几率,并在费米面以上形成所谓的高动量尾巴(high momentum tail, HMT)。近年来,关于核子间短程关联效应以及核内核子动量分布的研究有了一些重要的新进展。如2008年美国的Thomas Jefferson国家实验室(Jefferson Lab)通过高能电子束轰击12C的实验发现12C中约20%的核子处于两体关联状态,并且关联的核子对中约90%是np核子对,见文献Science 320,1476(2008)。而2014年的文献Science 346,614 (2014)中,Jefferson实验室进一步地对12C,27Al,56Fe和208Pb等原子核进行了高能电子散射实验,发现在更重的丰中子的原子核中也有关联效应导致的高动量核子,且核子的关联中主要是张量力导致的np关联。由于np关联占主导地位,在丰中子核中质子相比中子具有更高的几率处在关联状态。这些发现对于核物理、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研究中的很多方面,如对称能,中子星,以及电弱相互作用过程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的实验一般通过高能电子散射实验来实现对于核子动量分布的研究。而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即利用中能重离子碰撞研究原子核内核子的动量分布。第二章中详细介绍了重离子碰撞反应的的Boltzmann-Uehling-Uhlenbeck(BUU)输运模型以及重离子碰撞反应中的轫致辐射机制。BUU模型是一种基于Boltzmann-Uehling-Uhlenbeck (BUU)方程的理论模型,方程描述了半经典模式下的单粒子相空间分布函数f(r,P,t)随时间的演化。具体的BUU模拟计算中,通过初始化输入弹核和靶核的信息(如原子核内核子的动量分布、平均场势等),根据已有实验获取的强子间反应截面数据,将反应过程分为粒子在时间演化平均场中的输运以及粒子间的碰撞,从而模拟重离子碰撞的动力学过程,并得到一些反应末态的可观测量。通过这些可观测量与实验结果的对比,提取关于核物质状态方程以及对称能的信息。在重离子碰撞的BUU模拟中,我们可以计算反应中产出轫致辐射光子的几率。由于光子仅与核子发生电磁相互作用,轫致辐射光子在产出后能够几乎自由的脱离反应区域。因此,我们选择轫致辐射光子作为重离子碰撞中核内核子动量分布的主要探针。第三章中,我们在重离子碰撞的半经典BUU输运模型框架下,针对原子核内两种不同的核子动量分布,即自由费米气体(Free Fermi Gas, FFG)型的动量分布以及考虑了短程关联效应后具有HMT的动量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50 MeV/nucleon和140 MeV/nucleon束流能量的12C+12C反应,以及50 MeV/nucleon束流能量的124Sn+124Sn反应来研究对称核12C和丰中子核124Sn中核子的动量分布。在中能重离子碰撞反应中,我们通过观察高能轫致辐射光子的产出以及自由核子出射的情况来研究核子动量分布中高动量尾巴(HMT)对反应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我们发现,原子核内核子动量分布中的HMT对中能重离子碰撞中的高能轫致辐射光子产出和高动能的自由核子出射有很大的影响。如在50 MeV/nucleon束流能量的12C+12C反应中,HMT使50 MeV-125 MeV能量范围内的轫致辐射光子产量增长了40%;使40MeV-100 MeV质心系动能范围内的自由质子出射几率增长了68%,自由中子出射几率增长了76%。由于BUU模拟计算中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介质中核子间散射截面的不确定性以及轫致辐射光子产出公式的不确定性等,我们需要尽可能的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中我们通过计算不同束流能量反应下轫致辐射光谱的比值来消除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我们计算了50 MeV/nucleon和140MeV/nucleon的12C+12C反应中轫致辐射光谱的比值,发现该比值确实能够很大程度地消除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并在高能区域(光子能量大于110 MeV)明显的区分两种不同的核子动量分布。最后,我们在第四章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