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成书与流传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quar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历来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的美誉。编纂时,抄录了七部。历经战乱,散失损毁严重,现仅存三部半。原存于沈阳故宫文溯阁,现存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是历经艰险传世至今的三部全书之一,其价值难以言表。但由于该书至今尚未影印、翻印,研究者甚少。因此,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成书及流传之经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梳理,总结其在流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探讨当前对其充分开发利用之路径,以使这传统文化之瑰宝,重放异彩,不仅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由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编纂及其特点、修订、流传、保存现状与利用等四个专题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文溯阁《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是乾隆中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措施。《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历了图书征集、整理图书、缮写、校对等一系列程序,动用4000余人,历时十五年完成。文溯阁《四库全书》是第二部缮校完成的全书,在册数、种数、内容、装帧等方面均有特色,具有独特的价值。本章运用独特的视角,将文溯阁《四库全书》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书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修订”。《四库全书》成书储阁之后,又陆续进行了一系列修订、校勘。乾隆五十二年以李清《诸史同异录》的撤毁为导火线,连续发生了一系列撤毁、删削书籍事件,总计11种书籍遭到撤毁,12种遭到抽毁或删改,改变了《四库全书》的最初面貌,破坏了一些文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从乾隆五十二年到五十七年间,七部《四库全书》均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校勘。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复校由原任四库馆总纂官的陆锡熊负责,校阅出不少讹脱错谬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书的质量,但也并未使之尽善。乾隆末年以及嘉庆初年,又对预留空函书籍以及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缮入的书籍进行了办理,从而使《四库全书》成为全帙。本章运用翔实的档案材料,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撤改、复校情况,进行了详细探究,尤其是对于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文溯阁《四库全书》撤毁书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澄清,对于其造成之影响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第三章“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流传”。清末明初,中化民族多灾多难,《四库全书》的经历坎坷曲折,损失惨重,文宗、文汇、文源三阁全书化为灰烬,文澜阁全书损失过半。只有文渊、文津、文溯三阁的藏本基本完整,留存至今。文溯阁《四库全书》虽然基本保存完整,但也经历坎坷,有所损失。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文溯阁《四库全书》有些册次流散。民国初年袁世凯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至北京,长期搁置在北京古物陈列所,蛛网尘封,期间险被满清皇室盗售给日本人,流寓北京十年后才再次回到沈阳;1966年出于备战需要,又从沈阳调至兰州,由甘肃省图书馆保管至今。在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流传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本章多处利用鲜为人知的史料,对文溯阁《四库全书》流传经过之阐述,较之前人更为全面细致准确。 第四章“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保存现状与利用”。近40年来甘肃省为妥善保管文溯阁《四库全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取得显著效果。但妥善保存不是最终目的,在妥善保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使这一文化瑰宝重放异彩才是应有之态度。最后,笔者还就加强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研究以及利用的路径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其他文献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散布着形式多样的藏族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建筑充分地显示出丰富的藏传佛教内涵和悠久独特的藏区风情及民俗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能工巧匠的
当年.王兴泰是怀着一个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爱恨交织的切肤之痛离开郎酒的。要知道.那时候他第一个在中国白酒行业提出”终端市场建设”行销新思维.他倡导实施的郎酒市场策略和管理
1999年9月,浙江农民丁某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水田0.3亩,期限至2028年。合同约定,承包户应服从国家建设、集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在承包地上种植多
本溪,是一座资源型城市,丰富的矿产资源曾经为这座城市的崛起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撑.然而,相当长时间的过度无序开采,破坏了资源环境,曾几何时,一个个作坊式的小采选矿